幾度“風雨”平糧臺
平糧臺位于淮陽縣城東南4公里處,是一座龍山文化古城,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場址高約5米,面積100余畝,呈正方形。平糧臺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年代較早的一座古城址。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爾雅注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臺即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這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 裝飾品,古城墟上有許多原始人住過的土房痕跡并殘留有原始人燒制陶器的窯址等。考古工作者對大量的出土文物結合歷史文獻進行分析考證,一致認定,平糧臺古城址和太昊故墟宛丘是一個地方,至此,“陳為太昊之墟”、“炎帝神農初都陳”等歷史文獻的記載得到了初步的證實。
更奇的是,在這方小小的高臺上,歷史曾多次選擇這里棲息,它還成為楚漢兩代的墓葬之地,從8000年前到6000年前直到如今,它的文化層竟有十層疊壓。
站在高臺之上,回望6000年前的文明,仿佛隔著山隔著海隔著云天,一切都顯得那樣茫然和朦朧,即便借助想象的翅膀,6000年的距離似乎也是一個難以穿越的籬障,但當我站在平糧臺——這個據稱是伏羲時代的古城臺上時,6000年前的歷史離我是如此之近,仿佛能聽到它的鼻息,觸摸它依然溫潤的肌膚,咫尺相對,息息相通。
中國方形城的鼻祖
也許因為和平糧臺相守了20多年的緣故,也許是最初就參加了平糧臺的發掘,平糧臺博物館張志華館長對平糧臺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了然于心。
20多年,足以讓一個有心人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20多年,如果用心專一,足以讓草木生情、石頭落淚。
張志華就是這樣。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全國各地陸續發現了數十座史前文化城址。這些城址的分布范圍很廣,主要是黃河中下游,而長江的中上游和內蒙古的長城以北也有發現。從碳-14測定的年代來看,這些古城的年代上限距今5000多年,下限距今也有4000多年。盡管平糧臺古城在時代和規模上有遜于個別史前文化城址,但就其古城址的建筑特征、社會性質以及城市總體布局而言,在諸多史前文化城址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張志華頗為動情地說。
他認為,平糧臺古城是中國方形城的鼻祖。
在已正式公布的數十座史前文化城址中,平面為正方形的城址形制不多,而多為圓形、長方形、不規則形,也有少量的并列雙城等。平糧臺古城則是地道的正方形制。
為什么呢?究其根由,與平糧臺是太昊伏羲氏的都城有關。太昊伏羲氏是先天八卦的創始人,因此,在建筑的指導思想上必然會受“天圓地方”觀念的影響。
在有文字的文明里,去追尋一種形制的目的,可能更直接些。透過伏羲深邃的八卦,我們或許能夠捕捉到那一時代城市的脈絡:城市應該是正方形的、規則的、坐北朝南的,強調圍合、城門、序列、有意義的方向以及左右對稱等,這實際上表達了八卦的理念:天人合一的和諧觀。中國古人可能經受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破壞太多了,只想追求一種自然狀態的和諧。若是和諧破壞了,那么也許災難就會降臨,所以需要這樣一種有位置次序、規規矩矩乃至有等級秩序的社會結構。
這種地道的正方形城的出現,對后代城的形制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后代城市標準形狀的楷模,更影響了中國的傳統等級制度的形成。
正如地理學家陳正祥教授考察我國古代2500座城邑之后所說的那樣:“中國城市的形態,絕大多數是方形的。在平原地帶,特別是較小的城,形狀常呈正方形……正方形便成為中國城的傳統形制。”
小版筑筑城法首次應用
曾經領導平糧臺發掘的曹桂岑先生認為,即使單從建筑學上來說,平糧臺也有著很高的價值。
“在我國歷史上,相傳夏禹的父親鯀就已經開始筑城,但也有黃帝筑城的記載。從考古發掘來看,平糧臺遺址時代之前,學術界公認的較早城址只有商代的鄭州商城和湖北黃陂的盤龍城,而淮陽平糧臺龍山文化古城的發現,不僅時代上早于夏王朝的開國年代幾百年,而且將我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史由商代提到夏以前,向前提了幾百年,使我們對中國古代早期城市的建筑情況也獲得了新資料。”曹桂岑先生說。
從建筑學上來說,利用簡單的力學原理而實行的小版筑筑城法,應是我國首創。
古代筑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軍事防御。而筑城質量的好壞,則直接關系到軍事防御程度如何。在數千年前的先民時代,怎樣筑土墻,不同時代因為條件不一樣所用方法也不一樣。商代王朝的鄭州商城,因為處于奴隸社會,相對原始社會進了一步,采用的是稍進步些的夯土分段版筑法,中間是版筑的“主城墻”,兩側有“護城坡”。而平糧臺在筑城方法上采取的是較為原始的小版筑堆筑法,先筑內墻,高約1.2米,后依小版筑墻由里向外斜堆土,用四根木棍綁成的集束夯逐層夯打,到一定高度時,小版筑墻與外邊的斜堆的夯土層呈三角形,然后外邊再用木板擋住,由外向內墊土,逐層夯打。如此反復多次,直到達到需要的高度為止。
雖然這種小版筑堆筑法落后于商代的大版筑筑城法,但在當時技術條件極端落后的情況下,能實踐出一套成功的筑城方法,也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而且在當時已經是高標準高要求了。從力學的角度看,假如里外側均先筑一個小版筑墻,然后中間墊土夯打,其力肯定會作用于兩墻,這樣,小版筑墻就會被擠倒。如果按斜堆土法,逐層夯實,使小版筑墻漸漸加寬,呈斜坡狀,這樣,不僅不會被擠倒,反而會更加堅固。所以小版筑堆筑法,是我國太昊伏羲時代在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情況下,利用力學原理,在筑城技術中創造的一種科學的建筑方法。
首創地下排水設施
采取科學的手段,首創地下排水設施 ,也應該是太昊伏羲時代的重大進步。
在城市發展史上,無論是古代城市,還是現代城市,城市內的污水排泄始終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因為城市是政治、經濟、交通、軍事、文化的中心,人口稠密,人們的生活污水數量也很多。如果平時人們的生活污水不能及時排除,將直接影響市容并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另外,如果到了雨季,自然降雨將會導致積水成災,浸泡人們的住房,危害人們的生命安全,因此,城市的排水設施就愈加顯得重要。在古代,城市主要的職能是軍事防御,所以對排水設施必須高要求:排水設施決不能影響城市的防御能力。因為用水溝排水如果在城垣留豁口,一來會影響市容整體效果,二來也將直接影響人們的出入。因此,只有將排水設施布置在地下,用地下管道排水才能妥善解決防御和交通以及排水之間的矛盾。
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平糧臺的先民們,在建設平糧臺古城時,就已經學會使用陶質排水管道,鋪設了地下排水設施,科學地解決了城市排水與防御、交通的矛盾。
曹桂岑研究員還清晰地記得當初發掘時的情況:輕輕地剝離開平糧臺古城南城門的路土,一條陶排水管道暴露在發掘人員面前,這條陶排水管道由3根管道組成,斷面呈倒“品”字形,可容納足夠的排水量。現存的這條管道有5米多長,由許多節陶管道組成,每節都是一頭粗一頭細,有榫口可以銜接。管道北高南低,有一定坡度,易于城內污水向外排泄。有意思的是,就在同樣一個城內,還體現著排水管道的“成長”。在南門東門衛房的東部夯土城墻下發現有陶排水管道,這里的管道很原始,沒有榫口,是建筑城墻預埋的排水設施。專家估計,可能是當時曾使用這條管道排水,后來這條管道淤塞了,又不能將高大的城墻挖開疏通,所以只好在南門路土下又埋一條排水管道。這樣既可以省工又可使路上行人、路下排水,體現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智慧。
平糧臺古城排水管道,成為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排水管道,在當時是一個重大進步。
門衛從這時開始設立
在今天,你要進一個管理嚴格的單位,必有人會攔住你詢問你,這樣的人叫門衛。實際上,門衛也源于幾千年前,平糧臺門衛房的建造為后代同類型建筑形制開了先河,也成為門衛的先河。
平糧臺龍山文化古城的南北城墻的中段均有一個缺口和路土,這是南門和北門。值得注意的是,平糧臺的南城門在建筑形制上獨具特色,因為在南城門的兩側各發現了一座與城墻同期的面積為6平方米的房址,都是用土坯壘砌,兩房房門相對。專家考證,這是為警戒和守衛城門而特意設置的。它成為我國迄今所發現的史前城址中唯一設有守衛房的城門,它為同類型建筑形制開了先河。
伏羲八卦讓現代受益
伏羲的種種創造,其實就是一種管理,雖然處在遠古時代,生產力比較低下,這種管理還不能完全成為人類的自覺行為,但它毫無疑問是人類文明的起點。
當代英國大史學家湯恩比認為:“中國文化的本質為陰陽哲學,因陰陽哲學,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湯恩比的話也許有些夸張,但伏羲八卦對現代科技、生活的影響卻是公認的,要不現在也不會全球呈現出“易學熱”。
18世紀德國的大哲學家、微積分的發明人及二進位制的鼻祖萊布尼茲,正是受了伏羲八卦方圓圖的啟發,才發明了今天計算機所應用的二進制數學原理。
他在給當時在中國傳教的友人鮑威特的信中盛贊《易圖》的奧妙:“這個《易圖》,可以算現存科學之最古老的紀念物。然而這種科學,依我所見,雖為4000年以上的古物,數千年來卻沒人了解它的意義,這是不可思議的,它和我的算術完全一致……要是我沒有發明二元算術,則此六十四卦的體系,即《伏羲易圖》,雖耗費許多時間也不會有人明白吧!”
上世紀的科學泰斗愛因斯坦和波爾也十分贊賞中華易學,波爾甚至把自己創立的哥本哈根學派的標志選用太極圖,并以此為最大榮幸。
核心提示
2010年4月20日,周口市政府在淮陽舉行了平糧臺古城遺址管理權移交儀式,將平糧臺交給淮陽管理。這對平糧臺古城遺址的保護、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據了解,淮陽縣政府將先期投資2000萬元規劃建設平糧臺古城遺址博物館。隨著各種條件的日趨成熟,我們期待著一步一步走進這座塵封的歷史博物館,去懷古尋幽,品味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原標題:中華文明第一縷曙光升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