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澠池劉少奇故居及八路軍兵站
2013/8/13 15:12:4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澠池,曾是革命年代的一方傳奇土地。在建黨80周年前夕,記者冒雨到澠池縣城東關海露大街拜謁了劉少奇故居。
這是一座舊式的三進“目”字型院落。小院南北走向,長約50米。一進大門,兩側是青瓦頂、木格窗的老式廂房,中間青磚鋪地,兩邊郁郁蔥蔥的藤類植物攀緣而上。院子中間有個由冬青、矮松環抱的小花園,繡球、劍蘭點綴其中,顯得格外清雅、肅穆。廂房里保存了大量印證歷史的舊圖片,包括當時途經這里的鄧小平、楊尚昆和柯棣華等前輩的老照片。院子最南端的三間正房,就是少奇同志工作、休息的地方。
屋子正中陳列著少奇同志的部分照片、著作和文稿等珍貴文物,左側一間是少奇同志的臥室,門楣上鎦刻著“澹寧居”三字。臥室陳設極其簡單,木床、木椅、木桌、白色的搪瓷杯和取暖用的火盆……屋子里很靜,靜得似乎能依稀聽到偉人湘音鏘然的演講。文稿被歲月侵蝕得有些發黃,而其所蘊含的價值卻歷久而越發輝煌。一代偉人劉少奇的一生猶如一部史詩,這部史詩中的光輝一章——《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就在這所普通小院里醞釀成篇。
眼前風物依然,窗外風雨齊鳴,時間仿佛也在不知不覺中倒流……
1938年11月28日,設在古城澠池的八路軍兵站迎來了10幾個身著灰色八路軍服裝的軍人,隨后他們被安置在中山大街(現海露大街)路南的一座院子里(即今劉少奇故居)。為首的是一位身材瘦高、披深藍色軍大衣的中年人。當時兵站的同志只知道這位首長從延安來,名叫胡服。誰也想不到,這個看似普通的軍人就是10多年后的國家主席劉少奇。
1938年10月,中共在延安召開了六屆六次全會,少奇同志在此次會議上被任命為中原局書記。會后的11月23日,少奇同志帶著隨行人員從延安出發,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于11月28日來到澠池。就在這里,他白天開會作報告,晚上草擬文稿、處理文件。他不僅密切注視著全國抗日形勢的發展,還領導著華中地區的抗日斗爭和統戰工作,并經常會見途經澠池去華北、華東、華中各地的革命同志,部署工作。 在澠池緊張的工作中,少奇同志的生活非常儉樸,吃穿和一般同志一樣,很少吃蔬菜,偶爾有一點豆腐、白菜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工作到深夜,警衛員給他烤幾個紅薯也就是夜餐了。他經常教育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時時想到,前方的同志更艱苦。
為了及時傳達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12月20日,少奇同志首先召集了豫西特委及各中心縣委的主要負責同志共30多人,以八路軍澠池兵站為掩護,秘密召開了著名的“豫西特委擴大會議”,在5天的會議上,少奇同志分析了當時的抗戰形勢,傳達了六屆六中全會的精神,對當時的各項工作進行了一系列具體部署。此后,少奇同志又將豫西特委改為豫西省委(中共河南省委的前身),各中心縣委改為地委,并任命和安排了豫西省委的人員組成及分工,對當時的豫西地區革命斗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根據少奇同志的建議,在澠池兵站還舉辦了兩期黨員干部訓練班,每期兩周。訓練班前后共培訓80余人,為豫西黨組織培養了一批骨干力量。在第一期訓練班上,少奇同志親自為學員們講了《中共黨史》,并首次為學員宣講了中共黨史上的不朽篇章——《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1939年1月,劉少奇同志離開澠池,經洛陽、南陽,奔赴河南確山抗日前線。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劉少奇在澠池的故居列為河南省革命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幾十年來,風云變幻,世事滄桑,但少奇同志當年用過的桌、椅、床及火盆等物,則一直被澠池人民妥善保存至今。
1985年8月,在慶祝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澠池“劉少奇舊居”紀念館正式開放,三門峽市和澠池縣將這里確定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1985年6月20日,王光美手書了劉少奇同志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話——“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并委托專人送交中共澠池縣委,以作紀念。
據住在前院、照看劉少奇舊居的張植泓老人說,每年都有許多人來這里參觀,尤其在“七一”、國慶節的時候。前來參觀的有機關干部、知識分子、學生等,還經常有單位組織全體職工到這里。革命前輩的光輝業績和偉大精神,已被豫西人民當作寶貴財富代代相傳。
說到劉少奇舊居,不能不提到距此不遠的“八路軍澠池兵站”。
東臨黃河中下游平原、背靠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使澠池在抗戰之初,就成為八路軍由西而東、北上抗日路上的一個重要的物資、人員中轉地。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派劉向三等30多名干部來到澠池,在縣城東北角的小寨村建立了“第十八集團軍澠池兵站”,即八路軍兵站。從此,澠池兵站成為延安革命根據地通往山西抗日前線的重要交通線。少奇同志在澠池的生活起居,就是由兵站統一安排的。
沿310國道穿澠池縣城小寨段路北,經過一排門面房和民房,走過一段長長的臺階,就到了澠池兵站。迎面是一所青磚瓦房,厚重的木門和兩邊的廈房構成一幅威嚴的畫面,像一只巨鷹居高臨下踞伏在路邊隆起的土丘上。據說,這兒以前周圍全是土崖,險要的地勢使這里成為兵站存放物資的最佳場所。記者查找過兵站當年的舊照片,在旁邊的土崖下,原來還有一個頗具規模的窯洞,用來存放彈藥和作為課堂。
據史料記載,澠池八路軍兵站前后共護送過八路軍過境干部1000多人,幾乎每天都有任務。除了1938年底,劉少奇在這里停留數10天外,1938年11月,鄧小平、楊尚昆等領導同志也曾經過這里奔赴華北抗戰前線。1939年10月,彭德懷奉命到延安,途中也在這里落腳。1939年11月,印度援華醫生柯棣華、巴蘇等3名大夫途經這里過黃河到達抗日前線。在運輸物資方面,當地群眾也非常活躍,在澠池縣城通往南村的山道上,支前運輸車隊接連不斷……
院子的房東叫李小六,仍然健在,就住在兵站西邊不遠處。李小六老人今年88歲,面容清矍,身體還很硬實,去年下雪時不小心摔傷,現臥床在家,由家人照顧。
一談起往事,老人頓時來了精神,打著手勢,滔滔不絕,似乎一切都剛剛發生過:“八路軍好呀,來了以后,不停的幫忙干活。鄰居們都說我有福,沒事都往我家跑,他們也幫八路軍送信、放馬、買東西、縫補衣服。”據老人介紹,澠池八路軍兵站站長叫李鵬,又名李奇柱,當時從四川廣元兵站調來,1939年3月至1940年6月任澠池兵站站長。
李小六老人說:“八路軍兵站站長人特好,俺娘病時,他給俺娘請醫生,買藥,比我這親兒子還好。”老人說,兵站站長李鵬走后,還經常來信問候,并經常寫信鼓勵豫西的年輕學生過黃河去延安投身火熱的革命斗爭。李小六老人說,李鵬離開澠池的時候留下一件補了許多補丁的舊馬褡子,他一直舍不得扔,一直保存著。后來李鵬來信說,那是長征時候部隊發的,只有它能證明他參加了長征,老人就把馬褡子寄還給了李鵬。
解放后,兩人還保持著長期聯系。李鵬的兒子曾從四川宜賓來信說:“您送來的大棗,父親不讓我多吃,一天至多吃兩棵,說讓我別忘了您的情,人民的情。”老人說,那棗是他輾轉從西安讓人捎去的。
為了幫兵站運輸物資,李小六當時帶著兵站的同志一起跑到鞏縣(現鞏義市)回郭鎮等地幫八路軍買騾子。國民黨的警察幾次向他探聽兵站情況,他都裝糊涂說不知道……
也正是有了許多像李小六這樣的革命群眾的大力支持,澠池兵站的各項工作才得以順利開展;也正是有了許許多多革命群眾的巨大貢獻,中國革命才渡過重重難關,最終走向勝利!
澠池人民始十分珍惜革命前輩留下的寶貴的革命遺產,澠池縣政府曾多次撥款修繕劉少奇舊居和八路軍兵站。先輩們的革命精神也不斷熏陶著這塊熱土上勤勞善良的人民……
在劉少奇故居和兵站附近,記者所走訪了幾戶本地居民。今年才30歲出頭的東關村村民張保慶在附近開了個礦用器材門市,說起這些年的變化,張保慶打開了話匣子:“我們現在做生意的地方,原先是條深溝,縣里投資填平后,村里黨員干部又上門動員我們抓住機會來這里做生意,還幫我們選項目、辦手續。這些年來,每一年都要賺他幾萬元錢。要不是村里黨員干部領著我們干,哪會過上今天這好光景?”
城關鎮黨委書記李愛軍告訴記者:“《論共產黨的修養》的草稿就是劉少奇同志在澠池寫的。江總書記‘以德治國’的思想對新時期黨員如何增強修養,永葆革命青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兩位領袖的思想熏陶下,城關鎮的黨員干部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斷增強。”【原標題:訪澠池劉少奇故居及八路軍兵站】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西部晨風 200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