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寺院的文化情懷
2011年2月15日,時任商丘市副市長王清選到清涼寺進行旅游資源調研后,對清涼寺的發展給予肯定,并對寺院的設計規劃提出一些建議。如清涼寺文化苑建設可與梁園區“七臺八景”遺址恢復結合起來,建成有影響力的旅游勝地。最后撰聯贈釋常悟法師:莊嚴眾行清涼界,住真實慧常悟道。
釋常悟法師住持清涼寺以來,在保護和擴建清涼寺的同時,規范行為,虔誠佛事,嚴肅道風,引領信眾進入佛智,修正自我,結緣社會,善濟窮困。4年間募集資金300多萬元,先后修復、擴建了山門、大雄寶殿、東西寮房、鐘鼓樓,建起普同塔,總建筑面積2200多平方米。今日,掩映在蒼松翠柏間的清涼寺,重又響起晨鐘暮鼓、梵唄清音。
清涼寺不同于別處寺院的一大特點,是它獨有的厚重的文化承載,加之釋與儒、道三大文化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高度的融合。當初,釋常悟法師在構設清涼寺發展愿景時,最重要的一大創想,就是以清涼寺為依托,建造一處公益文化苑。
清涼寺文化苑將以清涼寺為核心,規劃長廊和廣場。廣場中心矗立一大型“和諧商鼎”,廣場內把古梁園“七臺八景”盛況用微縮景觀的形式展現出來,使文化苑充分彰顯儒、釋、道及商宋文化的特質與神韻,以顯示商丘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商丘人的家鄉自豪感,激發商丘人的聰明才智與強大創造力,同時向外推介商丘。廣場和長廊擬效蘇州園林建筑風格,廊道曲折回還,廊中嵌以石碑、石刻,鐫刻著名書畫家所創作的儒、釋、道經典文章和精美圖畫。環寺河用毛石通體砌筑,兩岸植常青樹種,引古宋河水注入,一年四季樹長綠,水常清。屆時小橋流水,亭、臺、廊、榭、荷塘、綠樹相映成趣,游人盡可以徜徉于文化廣場和文化長廊,享受自然美景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清涼寺文化苑還擬在藏經樓后立起一尊露天佛像。大佛高9.9米,黃銅鑄造,建造在長60米、寬21米、高16米的多層建筑物上。該建筑物一層為法堂,二層為展覽室,三層為萬佛閣。建造佛像,一是祈愿世界和平、祖國昌盛,祈愿商丘人杰地靈,福祉綿長;二是使清涼寺更加莊嚴殊勝,道場興旺,作為弘揚正法的清凈道場,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佛教信眾,愛國愛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清涼寺文化苑地處梁園區產業集聚區內,南鄰民主西路,北依錦繡路,東鄰梁園區行政區。根據國家號召加快城鎮及新農村建設精神,用新農村改造后剩余土地建設該文化苑,本身也是發展文化產業,和梁園區產業集聚區相輔相成,建成后將成為產業集聚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苑建成后,進入該苑觀光不收門票及其他任何費用,該文化苑完全是公益性綠地、園林。由此將大大改善周圍人文和自然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以此拉動游客數量,提高商丘知名度,帶動地方第三產業發展,提供對外交流和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經濟和生活水平。實際上,文化苑建設的幾千萬元無償資金投入本身就是效益。
利用好歷史、延續好歷史,利用好文化、發展好文化,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清涼寺建設文化苑,打造景區,其內涵和可持續發展是關鍵。優秀的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園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如能順利建成,其規模可以說在國內屈指可數。
目前,旅游業收入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旅游業的收入已經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特別提出文化強國、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新策略。所以建設一個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集園林、建筑、書法、石刻、書畫等文化藝術為一體的文化苑,符合當前的社會發展需要,必然會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種資金的募集方向
2011年2月2日,文化部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蔣曄先生趁回鄉探親的機會,到商丘幾處文化景點走走看看。因為曾經參與組建《佛像典藏》公益推廣,推動第二屆佛教論壇召開,所以在清涼寺,蔣曄先生與釋常悟法師一見如故,對清涼寺的發展,尤其是清涼寺文化苑的構建,表現出極大興趣。
蔣曄先生贊揚釋常悟法師是一位智者,一位有著濃厚文化情懷的得道法師。因為清涼寺文化苑不僅僅是對寺院文化與佛法道場的園林式呈現,而且還是以清涼寺為依托,對中華儒、釋、道等優秀傳統文化,其文明結晶與核心精神的一種“大觀園”式的詮釋和重塑。這既是對佛法真諦的發揚光大,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這是在為文化立碑,為后世創造遺產和財富。
和保護與擴建清涼寺一樣,釋常悟法師主張清涼寺文化苑建設資金依靠寺院自籌,以及社會無償捐贈和信眾居士使用塔位捐贈。苑區建設投資包括征地費、設計費、土建費、工藝費、設施購置安裝調試費等其他費用。因為文化苑為公益性人文景觀,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知名人文景區,按蘇州園林建筑風格,預計在3—5年內完成文化苑建設,總投資預計在6000萬— 8000萬元。
蔣曄先生建議,可以借文化類基金平臺,盡快推動清涼寺及其文化苑的各項工作。當時考慮到商丘文化最核心的特質——應天,提議向國家文化部申辦“應天文化基金”。
蔣曄先生所在基金會全稱為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該基金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的全國性公募型基金會,經中國人民銀行1992年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1993年登記(公募 基證字第0017號),創始人為著名戲劇大師曹禺先生,名譽會長為著名教育家許嘉璐先生。
近年來,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在國家文化部、民政部的領導下,較好地開展了社會文化公益慈善事業。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主抓具有文化遺產和開創價值及對海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社會文化公益項目。具體開展的工作有:
組建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專項基金,在2008年推動北京奧運會“中國印”摩崖石刻建設,位于密云云蒙山之巔,高達33層樓。這是全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為奧運史首創。蔣曄撰寫的碑文、碑記在眾多選送作品中被奧組委所確認。
組建《佛像典藏》公益推廣委員會,在2009年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上,舉辦了金絲楠木版巨著《佛像典藏》出版首發式,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為此題寫了書名。
組建老子文化基金,2010年與河南省旅游局、洛陽市政府一道,共同主辦了世界最大、高達59米的老子銅像落成祭拜大典。
組建甲骨文基金,2010年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安陽市政府一道,共同參與了首屆兩岸文字藝術節。為此推出了《武丁與婦好》《漢字霓裳》兩臺劇目。并積極參加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大遺址公園的規劃。
與此同時,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還在社會文化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贏得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贊譽和肯定。近幾年形勢發展表明,中國基金會,尤其是文化類型基金會,其成長正處于加快發展時期。其為文化繁榮、為文化經濟化提供的,將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與文化部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對接,讓公益基金成為“發展智慧”,一座千年皇家寺院步入文化發展快車道的足音已鏗鏘有聲。【原標題:清涼寺:一座寺院的中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