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莊園建于清光緒至民國初年,前后營建近50年之久。主要建筑現存基本完整。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區組成,共分六路。其中北區一路,建有二個四合院;中區四路,其中西三路為住宅區,每路前后又均建四個四合院,每條中軸線上各開九道門,俗稱“九門相照”。東一路為馬氏家廟,前后兩個四合院;南區一路,其中軸線上亦為九門相照格局,前后亦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在中心建筑的東、西、南三側則各建一排配房環衛。三區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廳、堂、樓、廊、房、門等,共計308間。現有建筑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周圍附屬建筑還有馬氏義莊、庢莊、文昌閣、馬廄、倉庫、柴草庫、馬氏祠堂以及北、中、南三座花園等,總占地面積在70000平方米以上,總建筑面積達100000多平方米。整個莊園設計合理,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左右對稱,前低后高,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壯觀,被譽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第”。
莊主
莊園主人馬丕瑤(1831年—1895年),安陽縣西蔣村人,同治元年(1862年)進士,歷任山西平陸知縣、永濟知縣,解州、太原知府,山西按察使、布政使,貴州按察使、布政使,廣西布政使,廣西、廣東巡撫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為官30多年,勤政務實,恪盡職守,忠心愛民,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和朝廷信賴,百姓呼他為“馬青天”,光緒帝則褒獎他“鞠躬盡瘁”、“百官楷模”。馬丕瑤逝世后,誥封“光祿大夫”、“威武將軍”。馬丕瑤膝下有四男三女,亦多遠見卓識,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長子馬吉森(1857年—1912年),翰林院待詔,開辦安陽六河溝等煤礦,首創安陽廣益紗廠(今安陽豫北棉紡織廠前身),成立安陽礦業總公司,并任安陽商會會長。他開河南地方民族工業之先河,是一位著名的實業家;次子馬吉樟(1859年—1931年),進士出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會典館總校、湖北提法使、按察使等職,深得朝廷器重。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凱總統府內史、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等職;三女馬青霞(1877年—1923年),又名劉青霞,樂善好施,酷愛教育事業,光緒帝誥封“一品誥命夫人”,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后,積極追隨孫中山先生,投奔革命,是我國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辛亥革命女志士,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美名。孫中山先生曾贊譽她為“巾幗英雄”,并為她題寫了“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魯迅先生也曾稱贊她“才貌雙全”。
近代情況
該莊園于抗日戰爭初年歸為公有,歷為安陽縣師范、安陽縣第一中學、蔣村完小和蔣村糧站等單位占用。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隨后幾年,政府數次撥巨款進行了全面維修,基本上恢復了原貌。在2007年4月30日,安陽縣舉辦了馬氏莊園第一屆文化旅游節,“中原第一大宅”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了一處聞名遐邇的旅游觀光景區。憑著規劃宏大的建筑群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馬氏莊園從一個普普通通的“零A”景點一步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并于2009年4月23日舉行了4A級景區揭牌儀式。【原標題:中州第一名宅--馬氏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