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戰勝了蚩尤,驅逐了炎帝,真正抖起來了。接著,他順勢收拾了榆罔和共工部落,將前者打跑了,把后者并入了自己的部落。
共工家族的大管家夸父逃出去自立門戶,黃帝派應龍掃蕩神農氏在中原地區的殘留支系,也包括夸父。夸父是個壯漢,倔強不降,與應龍激戰不休。
應龍人多勢眾,把夸父追得不停地向西逃竄。夸父在戰斗中受傷,找了根木棍做手杖,以助其行動。在黃土高原的咽喉地區函谷關地段,夸父被應龍包圍了,但他生命不息,拼殺不止,最后長嘯倒下,血濺四野。
夸父的手杖斜插進深厚的黃土地,由于鮮血的滋養,手杖生根發芽,年深月久,竟長成了桃林。
司馬遷說,黃帝管轄的地方大極了,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南達湖湘,北抵冀中。他替黃帝吹牛呢。實際情況是,黃帝一輩子都愛打仗,“大小五十五戰”“天下有順者,從而征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他一直不曾安生過。
黃帝打仗厲害,對內統治更殘酷。“黃帝作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匹配之合,內行刀鋸,外用甲兵。”這是《商君書·畫策》的原始記錄。
“內行刀鋸,外用甲兵”,這樣對待部下,實在是“鐵血”統治啊!
盡管黃帝能打仗,但不服氣的還是很多,刑天就是其中之一。
刑天跟黃帝爭鋒頭,反抗其濫用刀鋸和甲兵,被黃帝捉住,砍掉了腦袋,血柱沖天。但英雄刑天尸身不倒,以二乳為目,以肚臍為口,左手握著荊盾,右手揮舞著利斧,吆喝著跟黃帝單挑獨斗,繼續死拼。
兩個乳頭只能算作“義眼”,無視力,所以刑天只能向著天空猛劈狠砍,不停地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這個拼命到底的悲劇形象,成為后世祀奉的戰神。
晉人陶淵明《讀山海經》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贊頌刑天的精神。現代電腦游戲的作者,常設計刑天為戰斗角色,因其無頭外形非常卡通,廝殺起來十分勇猛。
刑天原系炎帝的大將,有的史家說他本來無名,腦袋失去后被《山海經》記為“形夭”,歷史上有幾千年沒有“國家語委”管理漢字,傳來抄去成了“刑天”。
黃帝主宰中原之后,炎帝在南方去世了。黃帝派遣子弟少昊去統管南方九黎。
蚩尤的舊部逃往南方之后,黃帝讓少昊統治蚩尤原來在東部的地盤,炎帝死了,他又派少昊到南方接管炎帝的勢力范圍。而蚩尤的家族,早已游蕩到西南方大山里,變成了后世所謂的“三苗”。
后世說黃帝“二十五宗”,即二十五個直系部落,其中十四個占有封地和姓氏。經后山細心考證,中原漢族姓氏,隸屬于黃帝的雖說法較多,但隸屬于炎帝和蚩尤的,兼隸屬于炎帝和黃帝、黃帝和蚩尤的,也不在少數。
黃帝的直系后代,執掌最高統治權柄的有五任,但均沒有多大政績,不見影響。
(原標題:猛志固常在)作者: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