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廟的前方約300米處,有一座太室闕,它是中岳廟的象征性大門。東漢元年初五年(118年)建。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與少室闕、啟母闕并稱中岳漢三闕,這是我國現在僅存的幾座漢代建筑之一,據說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闕是一種裝飾建筑,表示尊嚴,一般立于城、宮、廟門前的甬道兩旁。這座太室闕是用整潔的青石塊壘砌的,太室闕高3.92米,厚約70厘米,東西兩闕相距6.75米。上部用巨石雕成四阿頂,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陽城”六篆字,氣勢挺拔,蒼勁有力。另有漢隸和篆、隸參半的兩段銘文,記述呂堂等人建闕的因由,闕身四面用減地平雕的技法,雕刻有人物、車騎出行、馬技、舞劍、龍、虎、玄武、象、羊頭、斗雞、犬逐兔、蟾蜍、貓頭鷹、建筑物、長青樹等畫像50余幅,是研究漢代風俗習慣、社會生活和社會建筑藝術的珍貴資料,是研究我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
萬歲峰下的啟母闕建于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是漢代啟母廟前的神道闕。因避漢景帝劉啟之名改稱開母闕,其式樣、尺度同太室闕相類似,闕上篆書刊號闕名“開母廟神道闕”闕上銘文主要敘述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和贊美大禹妻子啟母的功績。闕身雕刻的畫象現存有六十多幅,其中就有大禹化熊的故事。闕東北四周有高逾數丈的巨石,名曰啟母石。傳說大禹治水,顧不得回家,到了吃飯時分,便擊鼓為號,由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前來送飯,此事感動了上蒼,玉帝便出手相助,讓大禹在開山鑿渠時變成一頭力大無比的黑熊,滔滔江水乖乖服從大禹安排,但大禹始終沒有把變熊的事情告訴妻子。一天,大禹開山迸石誤觸皮鼓,涂山氏聞聲前來送飯,不見大禹卻見到了一頭威猛的黑熊,又驚又急,扭頭便往東奔跑。大禹急忙去追,到快要追上時,涂山氏卻化成了一塊大石頭。面對急匆匆趕到的大禹,涂山氏明白了一切,悲喜交集,但卻已無法回答大禹的千呼萬喚。只聽一聲巨響,巨石的北部裂開了,生出了一個嬰兒。原來是涂山氏焦慮萬分,愁腸百轉,迸破了肚子,把十月懷胎的兒子留給了大禹,也把無限的眷戀和思念留給了大禹,這個嬰兒便是夏代的第二代君主夏啟。后人為了緬懷涂山氏對大禹治水所作出的犧牲,欽慕她對大禹的一往深情,塑起了啟母娘娘的金身,建起了啟母廟四季供祀,還把這塊生育了夏啟的大石頭稱為“啟母石”,作為大禹治水無私天下千古傳奇的一部分,動人的故事使涂山氏萬古流芳。
啟母闕蹴鞠圖
少室闕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約建于東漢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年),與此處的太室闕、啟母闕并稱為“中岳漢三闕”。少室山是嵩山的一部分,共有三十六峰,山巒疊翠,景色十分秀麗。根據史書記載,少室山曾是夏禹之妻涂山氏之妹的居所,傳說其亦為夏禹之妃,所以當地又俗稱“少室廟”為“少姨廟”。少室闕較為完整,東西兩闕的結構基本相同,兩闕一南一北,相互對峙,東闕高3.37米,西闕通高3.75米,兩闕相距6.75米。闕身由正闕和副闕兩部分組成。正闕以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頂部用巨石雕成四阿式,高3.96米,寬1.82米;副闕象征著圍墻,因此比正闕低1.31米,頂部為半個四阿頂。北闕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闕”題額,南闕的隸書題銘大部分都已剝落,漫漶不可辨識。闕壁的四周遍飾用減地平雕刻法雕成的彩畫,共計有六十余幅,這些畫的主要內容包括車馬出行、馬戲、馴象、月宮以及動物圖案等,其中的馬戲圖雕刻有兩匹駿馬,駿馬騰空飛馳,前一匹馬鞍上有一名挽雙丫髻的少女,穿著緊身衣褲,倒立在馬背上,后一匹馬上有一女子舒展長袖隨風飄揚,人體自然后傾,這些表現手法充分地顯示出了奔馬飛奔時的情形和馬戲的驚險技藝。漢代的雕刻手法十分夸張,風格則顯得飄逸自然,這些彩畫是漢代雕刻藝術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