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探訪焦作許衡墓 他以《授時歷》影響世界天文史

2015/8/25 15:48:39 點擊數: 【字體:

 

  許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學家,被譽為“元代一人”和“朱子后一人”。許衡和郭守敬等人發明和研制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早了300年。公元1281年,許衡葬于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歷經700多年的時光打磨,許衡墓現狀如何?

  《授時歷》

  在焦作市中站區許衡街道辦事處李封一村村頭,許克勤老人在地里忙著農活。

  此時,時令已進入深秋,玉米等莊稼已經收割完畢,田地里顯得空曠了許多。許克勤的眼前,盡是蕭然秋色。

  但在許克勤身后的不遠處,兀自矗立著一座紅墻圍地的許園,在村莊田舍間,顯得尤為醒目。雖然上午的秋陽依然燥熱,但挺立在許園里的一棵棵松柏,卻透著冷峻和森然。

  對于許園,許克勤懷有一種近似虔誠的情感。

  許園,是許衡的長眠之地。許衡,字仲平,學者稱之為“魯齋先生”,他是元代的大儒。

  許衡從步入仕途到病逝,歷經27年,他任過京兆提學、太子太保、國子祭酒、中書左丞、集賢大學士、教領太史院事等官職。許衡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先后8次辭官。

  許衡,也許已經被人們遺忘在記憶深處。但是公元1280年,他和郭守敬、王恂等人研制出的《授時歷》,卻在世界天文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他們測算出一年為365.2425天,這個數字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只差26秒,比現行公歷早了300年。《授時歷》在我國沿用了300多年,朝鮮、越南都曾采用。

  謚號“文正”

  許園山門、拜殿等建筑綠瓦覆頂,沉穩雄渾,再加上門口這對威武的石獅子,盡顯王者之氣。

  除了密植的蒼翠的松柏外,許園里到處是艷麗的紅色,紅墻、紅柱、紅門、紅窗,就連房頂內絢麗的彩繪也大紅大紫。凡此種種,都在昭示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十一假期過后,許園開始閉門謝客,李師傅在用紅漆粉刷許衡墓園內的門窗。

  今年5月初,許衡墓晉升為“國保”,焦作市有關部門將于10月下旬在這里舉行一個慶;顒印脮r,這位中國十三世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歷法學家,將再次走進公眾的視野。

  《授時歷》完成后不久,許衡于公元1281年3月2日在李封村病故,終年73歲。

  許衡辭世后,許衡長子許師可立“大元故資善大夫中書左丞許公墳”碑一通,碑陰為“塋域之圖”及說明。同年,元世祖敕賜墓田120畝,建享堂3間,牌坊1座。

  當時,許師可撰寫的《塋域之圖》碑記載:“墓地外方,東西橫直三百零九步,植木為林,以壯神靈棲息之所,外余贍墳地三百畝。”可見,當時規模之大。

  大德元年(公元1297元),元成宗謚號“文正”,后追封許衡為魏國公。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對謚號“文”及“文正”的解釋是:“道德博聞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說,能夠被賜予“文正”的官員,生前不僅德才兼備,而且恪盡職守、忠君愛民。

  元代殘碑猶存

  如今的許園,占地面積僅有20畝左右,已經沒有了往日的氣勢和規模。

  據70多歲的許克勤老人回憶,解放后,許園占地幾百畝,內有上千顆粗大的柏樹?上У氖牵“文革”時這些柏樹都被砍掉了,許衡墓也遭到破壞,只剩下埋在地下的墓室,景況日漸蕭條。

  許園管理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東方今報記者,拜殿前原有元順帝敕賜、著名學者歐陽玄撰文的一通巨型雕龍四棱形“許衡神道碑”和清乾隆皇帝派戶部右侍郎伍齡安致祭許衡墓立的一通“御祭碑”。“文革”時,這兩通石碑也遭毀壞。

  現在,拜殿前豎立的這兩通石碑是2003年依照原樣復制的。

  東方今報記者在許衡墓旁,看到了數十塊許衡神道碑殘碑,雖然經歷了700多年的風雨侵蝕,但上邊雕刻的部分碑文清晰可辨。

  碑文中說:“……河內許先生以天挺之才,得圣賢不傳之學,上接周公、孔子、孟軻以來數君子之道統,而為不世出之臣……”從碑文中可見元順帝對其評價之高。

  乾隆十五年農歷九月二十五,乾隆路過懷慶府時,讓戶部右侍郎伍齡安到李封村許衡墓前宣讀其親筆祭文。祭文大意是:許衡天資過人,學術真醇,見識不受當時的局限,有超乎世人的才華,為朝廷制定朝儀、建立官制,使元廷繼往開來,規模宏大,使華夏文化未被湮沒……

  更名“許園”

  許衡生在新鄭許崗村,晚年遷居焦作李封村。所葬之地許園,與李封村相距不遠。

  1982年,許衡墓被公布為焦作市文物保護單位。第二年,許衡后裔集資20多萬元,對其進行修繕。

  2000年9月,許衡墓成為“省保”單位。2003年,焦作市中站區政府投資130萬元,修建山門、拜殿、廣場、圍墻等,并將其更名為“許園”,還成立了許園管理處。

  現在的許園松柏參天,肅穆莊嚴。山門飛檐高聳,兩側楹柱上刻著“山陽鴻儒光照日月,元代重臣名垂千秋”字樣,山門背面門檐匾額上刻著“道接程朱”四字。

  山門之后是面闊五間的拜殿,拜殿中立著一尊許衡的漢白玉雕像。拜殿正中檐下懸掛“朱子后一人”匾額,語出明代理學大師薛瑄的《許魯齋先生贊》:“朱子之后,一人而已。”

  拜殿之后,便是許衡墓冢。墓冢呈圓形,直徑16米,高約7米,底部用青石砌筑。經過季節輪回,墓冢上的凄凄荒草已經枯黃。

  墓前立著一通“元儒許文正公墓”石碑,石碑嵌在一座碑亭中,碑亭上方用彩瓦蓋頂,并有簡單的裝飾圖案,頗顯滄桑凝重之氣。

  許衡墓對面為神道,兩側立著幾尊石人、石獸。石人文東武西,手持笏板和兵器,系元代遺物,它們就這樣默默地佇立了700多年。

  墓冢四周,柏樹上棲息著的一些不知名的小鳥,在叫個不停。碑樓上方長著的一棵小樹,也在隨風搖曳。

  一如700多年來人們在傳頌圣賢遺風,余音不絕。

探訪焦作許衡墓 他以《授時歷》影響世界天文史

2006年,焦作市中站區政府投巨資在毗鄰許園處,修建了占地430畝的許衡文化公園。

  ●許衡身上蘊藏著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如今,焦作市傾力打造許衡文化核心品牌,不但修繕了許衡陵園,興建了許衡廣場、許衡文化公園,設立許衡街道辦事處,命名許衡中學,還舉辦“中國首屆許衡學術研討會”、籌拍《大儒許衡》電視劇等。

  ●為慶祝許衡誕辰800周年,2009年11月,焦作市舉辦的祭祖大典活動,再次將許衡文化品牌推向世界。

  從祀曲阜孔廟

  在焦作市,與許衡有關的遺跡,除了許園外,還有許衡祠。

  許衡祠坐落在中站區許衡街道辦李封二村,占地約4畝。許衡祠始建于元末明初,為朝廷表彰許衡敕建,后成為祭祀許衡的場所,現為“省保”單位。

  許衡祠建筑也是紅墻綠瓦,大門上方懸掛著一塊刻著“魯齋許夫子祠”字樣的匾額,左右兩個側門上分別懸掛刻著“道德博洽”、“中立不倚”字樣的匾額,取自大德元年成宗皇帝追封許衡“道德博洽謂之文、中立不倚謂之正”的詔書。大殿內供奉著一尊許衡的坐像,許衡身披黃袍,雙手握朝笏,莊重威儀。

  李封二村為許衡晚年的居住地,而新鄭市辛店鎮許崗村,為許衡的出生地,F在的許崗村,許姓為村中大姓,大都是許衡次子許師遜的后裔。村中的許氏祠堂,為元大德七年(1303年),許衡的學生、新鄭縣令鄭沖霄所建。

  可惜的是,許氏祠堂毀于“文革”,但清雍正年間建立的“許魯齋故里”碑保存尚好,這也是許衡出生地的一個有力佐證。

  許衡去世后的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元仁宗詔命許衡從祀孔子廟廷。

  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兩側的房子叫“兩廡”,是后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有156人。這些先賢先儒原為畫像,金代改為塑像,明成化年間一律改為寫有名字的木制牌位。

  許衡的牌位,供奉在西廡內一座神龕中。紅色木牌上,用黃字寫著“先儒許子衡之神位”字樣。

  傳揚漢學

  2005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有一道辨析題。

  題目的內容是:在元朝時,有一個叫許衡的人,盛夏行路,天熱口渴難耐,剛好道旁有棵梨樹,眾人爭相摘梨解渴,唯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問他為何不摘?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么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

  這個故事并非杜撰,《元史》對此有記載。

  許衡祖籍焦作沁陽,公元1208年,許衡的父母為避戰亂,遷居新鄭城西辛店鎮許崗村,第二年9月29日許衡生于許崗村。公元1232年,蒙古兵的鐵蹄踏進新鄭,23歲的許衡跟隨眾人逃難至途中,便發生了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

  “許衡不食無主之梨”的故事,充分體現了許衡不同常人的道德操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許衡長大后,和其世代子孫著書論道,研習數理,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魯齋學派,他與南方理學大師吳澄合稱為“南吳北許”。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高榮盛認為,許衡最重要的歷史業績是傳承程朱理學于北方,傳揚漢學促進一統。“這位站在歷史轉口的赤誠君子,他為古代政治文化的傳承豁亮了一道主題:他接通兩宋以來的儒學道統,并通過對理學核心典籍的解讀和傳揚,將大一統時代的政治文化納入理學的軌道上來”。

  遺風

  許衡不但是元代初期的一位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詩人。他著有《魯齋集》、《魯齋心法》、《讀易私言》等。其中,《許文正公遺書》被收入《四庫全書》。

  許衡一生寫了不少詩作,主要體現出的是儒家傳統的風世教化和言志抒情,格調清新自然,獨具特色。

  他的一些詩被收錄在《元詩選》一卷中,“作者小傳”中評論說:“先生開國大儒,不借以文章名世。然其古詩亦自成一家,近體時有秀句。”

  此小傳中列舉他的詩歌名句有《登東城》中的“亂云隨日下,荒草過堤平”,《秋晴》中的“云影水邊去,雁行天際來”,《用吳行甫韻》中的“五畝桑麻舍前后,兩行花竹路西東”等。

  1276年時,許衡在朝中任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時,到新鄭遷雙親墳墓至焦作李封村,寫下了“思卻千思與萬思,音容無復見當時。草窗夜靜燈前教,蔬圃春深膝下嘻。將為百年供色養,豈期一日變生離?泰山為礪終磨盡,此恨綿綿未易衰”的詩句。

  如今,在焦作市中站區各學校,以許衡的名篇名句為主要內容的古文閱讀成為學生晨讀的主要內容之一。當學生們大聲朗讀“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的時候,許衡文化和其學者遺風正在他們心中滋生、蔓延。

  永遠的紀念

  十幾年來,焦作市中站區政府在竭力打造“許衡品牌”。

  2002年8月,中站區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在焦作四中對面修建了占地面積60畝的許衡廣場。同年9月份,焦作市設立許衡中學。

  2005年,中站區鄉鎮區劃調整,撤銷王封鄉,設立許衡街道辦事處。

  2006年,焦作市中站區政府投巨資在毗鄰許園處,修建了占地430畝的許衡文化公園。許衡文化公園內,立著許衡的雕像,公園墻壁上,刻著與許衡有關的故事內容的浮雕。

  為了傳承許衡文化,2004年11月4日,中國元史研究會、中國實學研究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和焦作市中站區政府共同舉辦了“中國首屆許衡學術研討會”。

  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27所高校、科研單位的58名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許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

  與會者達成以下共識:許衡是我國元代的一位通儒和學術大師,他在思想、教育、政治、科技、文學等方面都有頗深的造詣和卓越的建樹;元代統治者部分采納了他的“行漢法”建議,吸收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許衡是程朱理學在元代的主要傳承者,他也因此成為理學的北方宗師;許衡領導了《授時歷》的編制,他應與郭守敬等人一樣彪炳史冊……

  2009年11月15日,是許衡誕辰800周年紀念日,由河南省文物局、焦作市政協主辦的紀念大典,在許園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余名許氏后裔,共同祭拜這位圣賢先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