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衛(壁畫)
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勢力日漸衰微,諸侯爭霸,戰亂頻仍。 孔子以恢復周禮、復興周室為己任,開始了他的政治實踐。然而的殘酷的社會現實使他的第一次舉措——拆除魯國三家大夫不合規制的城邑(史稱“墮三都” )就遭到失敗。但是他為終會有用武之地,于是在公元前496年離開父母之幫,帶領弟子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政治生涯。魯國和衛國為周初分封的姬姓大國,不僅國土相毗鄰,而且孔子的許多著名弟子都是衛國人,所以在孔子看來,衛國是推行他政治理想最為適宜的地方。
據專家考證,孔子在“周游列國”十四年中有十年是在衛國度過的。孔子的后半生和衛國結下不解之緣,許多故事傳為佳話。
孔子到衛國后,衛靈公在國都郊外以隆重的禮節迎接他。雖然對孔子的主張不感興趣,但為得到尊賢之名,衛靈公仍給他在魯國一樣的待遇。孔子看到衛靈公并無誠意,而且被猜忌,便離開了衛國去陳國。師徒羈旅十分艱難,在匡地被圍五天,又被衛國叛臣公孫戊要挾,只好再次回到衛國。衛靈公獲悉孔子歸來十分髙興,又親自出城隆重迎接。這一次,孔子在衛結交了許多賢大夫,與蘧伯玉的交往傳為佳話。衛靈公深感國家急需增強軍事力量,以抵御大國的入侵和挾持,便向孔子請教帥軍布陣之事,但孔子是十分厭惡戰爭的,當即拒絕了他。衛靈公又想在國人面前表現尊賢,便讓孔子與他及夫人南子招搖過市,孔子雖然依“禮”行之,但心里卻十分厭惡。晉國中行氏邀請孔子到晉國,孔子認為中行氏作為大夫有許多行為不合乎周禮,所以斷然拒絕了他。
孔子常常對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推行感到失望,但堅持交友有道,亂邦不居。在衛國的最后五年,他收徒講學,傳道授業,弟子盈門。在與弟子們坐而論道中,對自己的理論與政治實踐進行了深入總結。當他見到弟子子路任蒲地(今新鄉市長垣縣)的邑宰三年,政績卓著時,給予很髙評價。齊國發兵攻打魯國,眾弟子紛紛要求解救父母之邦。孔子便派子貢出使齊、吳、越、晉,結果不僅存魯亡齊,而且開創了強晉、霸越、亡吳的新的政治格局,充分表現了他駕馭復雜局面的外交才能。
孔子在衛國期間,許多古代典籍得到了整理,如他自己曾說 “吾自衛返魯,雅、頌各得其所”。儒家學說也逐漸走向成熟。
節選自:《華夏龍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濮陽(全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