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初到濮陽,在縣城打聽古十字街,幾乎沒有哪個人知道。雖然濮陽縣是以“古十字街”之名申報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但這卻不是當地百姓約定俗成的地名,當地百姓習慣稱古十字街為“四牌樓”。
其實四牌樓是一座單體古建筑,坐落在十字街中心,由四根方柱架起,綠色琉璃瓦頂蓋,上面四角如翼,下面架空敞開,整體像個亭子。但若從四面分別看,卻都是一個牌樓,所以稱為四牌樓(也即四面樓)。在中國古代的許多城市里,這樣地處要道的建筑并不少見,例如北京的東四、西四牌樓,均是此類。
一
濮陽縣城始建于五代時期,至今有1100多年的歷史。坐落于縣城中心的古十字街,其標志性建筑即是與古街一樣古老的四牌樓。四牌樓建于明朝嘉靖元年,是當時的地方政府為了表彰濮陽籍的名吏侯春、侯英父子而立,四牌樓四角高挑懸立,鰲頂鑲嵌瑞獸,四面有四幅鼎,上書顓頊遺都、澶淵舊郡、河朔保障、北門鎖鑰。
濮陽古十字街的建筑均為明清風格,前門開店,后面宅院結合,建筑主體主要是單層硬山頂、青磚灰瓦、房檐高挑的民宅,家家店鋪都有精美雕刻做裝飾。
濮陽古稱昆吾國。上古時期,濮陽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與少昊兩個部落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臺前縣!
春秋時期,因該地在濮水之陽,始名濮陽。秦贏政七年設濮陽縣,之后朝代更迭,曾沿用澶淵、澶水、澶州、開州等名稱,民國三年復稱濮陽。
濮陽名勝古跡眾多,最著名的有:帝舜故里瑕丘、玄宮、中心閣(俗稱四牌樓)、中華第一龍出土遺址、會盟臺、張揮墓祠、倉頡陵、子路墳、清豐亭、契丹出境碑及御井、唐兀公碑、八都坊等。
歷史上發生在濮陽的著名戰爭有:黃帝擒殺蚩尤的大戰、商滅夏的“昆吾之戰”、以少勝多的晉楚“城濮之戰”、孫臏龐涓斗智的齊魏“馬陵之戰”、秦楚“濮陽之戰”、鄭晉“鐵丘之戰”、曹操呂布的“濮陽之戰”等,古戰場遺跡至今歷歷可辨。
濮陽原為黃河古渡,五代前期,后梁后唐展開了黃河爭奪戰,后唐莊宗李存勖下令在此筑起城池,作為進攻開封的橋頭堡。到了北宋,這座為攻打開封而筑的城,成了開封重要的北方屏障。作為州郡所在地,隋代在此地設立澶淵縣,唐代升格為澶州。到了宋代,這里又成了澶淵之盟的見證地。
穿過西大街,四牌樓西向400米有一處紅墻灰瓦的院落,門口牌匾上大書“回鑾碑”三字。院子里有一通古碑,一眼古井,據說都是千年前宋真宗的“真跡”。
相傳古井是為宋真宗飲水而鑿;古碑即《回鑾碑》,也叫《契丹出境碑》,碑文是宋真宗所賦《契丹出境》詩,傳系真宗親筆。
史書記載,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圣宗與其母蕭太后率二十萬大軍,以驍將蕭撻懶為先鋒,從幽州出發南侵,采取避實擊虛戰略,繞過冀(今冀縣)、貝(今清河縣)不攻,直抵黃河北岸澶州(今濮陽),急書一夕五至,宋廷大震。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請幸金陵;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請幸成都。同知樞密院事寇準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當誅。”并苦諫真宗御駕親征。
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真宗在寇準等人輔佐下,從京都起駕至澶州南城,隔河不進,以觀形勢。寇準進諫說:“陛下只可進尺,不可退寸。河北諸軍,日望鑾駕,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敵氣未懾,此非取威決勝之策。”在寇準、高瓊等人力促之下,真宗渡過黃河,來至澶州北城,登上北門城樓,宋軍將士望見黃龍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軍威大振。
此前,遼軍大將蕭達懶自恃悍勇,率數十輕騎到澶州城下巡視,被宋軍以伏弩射殺,遼軍士氣大挫,蕭太后得知蕭達懶死訊,痛苦不已,“輟朝五日”。此時,宋軍仍堅守遼軍背后城池,令遼軍腹背受敵,處境極為不利。蕭太后于是派人與宋軍議和。
宋遼之間的戰爭,已持續了25年,雙方僵持不下,都有厭戰之心。經過一番周折,最終簽訂和約: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10萬兩,絹20萬匹;兩朝罷兵,各守舊界,互不侵犯;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此約史稱“澶淵之盟”。
當和議成功,兩軍班師,真宗不勝欣喜,賦詩一首:“我為憂民切,戎車暫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瑩秋霜。銳旅懷忠節,辟兇竄北荒。堅冰消巨浪,輕吹集嘉祥。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上天垂助順,回旆躍龍驤。”鐫刻于石,以志其事,謂之“回鑾碑”,立于御井旁。
遺憾的是,如今這塊石碑只剩下上半塊,下半塊為復制的贗品。據當地文史工作人員介紹,該碑早在數百年前曾被掩埋,后人重新發現時,就只剩下了半塊,但碑上文字仍清晰可辨,字大如掌,蒼勁挺拔,秀麗流暢,令人贊賞。
對于澶淵之盟,歷來眾議紛紛。有人認為,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屈辱求和,喪權辱國,使北宋國威掃地。而宋朝名臣富弼等人則以為,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百分之一二,“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澶淵之盟簽訂后,宋遼結束戰爭狀態,并在此后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促進了兩國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濮陽也因此得以繁榮。
二
走進濮陽老城古十字街的西街口(十字街東、西、南、北四面都可以走進),佇足向城中心眺望,便會看見前面最高處那座偉岸的建筑一一四牌樓(也即中心閣)。
四牌樓總體為方形木石結構,四角以石柱支撐閣頂。閣頂為全木結構,扣榫嚴緊,四角各有斗拱相托,并有油畫相襯,古色古香。頂部有四道脊,頂脊有八只蹲獅,栩栩如生。四角美獸嘴叼下懸銅鈴,風吹鈴擺,響聲叮咚。頂端外壁有四塊書字額板,東面寫的是“顓頊遺都”,西面寫的是“澶淵舊郡”,南面寫的是“河塑保障”,北面寫的是“北門鎖鑰”,為當代書法家劉文選筆跡,字大如斗,蒼勁有力。
古十字街另一個突出的建筑是八都坊,又叫“澶淵名閥坊”。該坊坐落在濮陽老城跨北大街上。坊為青石結構,由石條、石柱疊砌嵌合而成,渾然一體,氣勢挺拔,巍峨壯觀,堅固耐震。頂端獨石橫梁雕“八都坊”三個二尺余方大字,為當時著名大書法家韋大秦所書,筆鋒雄渾有力,堪稱上品。
八都坊為明朝萬歷年間所建,由明代濮陽籍御史紀著、侯英,大理寺卿李玨、史褒善、王延,尚書趙延瑞、董漢儒,巡撫吉澄八家共立。據說,當時坊之南北還有兩個下馬坊,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皇帝到此,也要“龍行三步”,足見八大名閥在朝中的聲望。中國歷史上,一縣之地能出這么多高官也屬少有?梢姎v史上的濮陽實屬人杰地靈、藏龍臥虎之地。
八都坊名字的由來,民間有著多種故事,其中一個說,坊建之初,八大名閥誰也沒能為其起個合適的名字,有人推薦韋大秦,但韋為人耿直,不攀權貴,屢邀不就,坊建成很久,也未得落實。一天,韋大秦上街買柴,因錢不夠,自薦以字賣錢頂柴價,于是寫了“八都坊”三個大字,要老漢去賣。老漢問他要價多少,韋說越多越好,并說如賣不出去,他就回家取錢給付柴價。
老漢將信將疑,去到街上,索銀百兩。此事轟動全城,有好事者告知董漢儒,漢儒急邀老漢至府,問明情況后,又請其他名閥來府商議。眾見“八都坊”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盡皆歡喜,付足老漢銀兩后,遂請名匠精刻于坊頂豎碑之上,八都坊由此得名!
八都坊還有另外一個傳說。隨著歲月流逝,坊體結構發生了變化,橫梁裂了一道縫,看著挺嚇人。坊主想修復,但給錢再多,人們也沒有修復的本事。一天,突然暴風驟起,電閃雷鳴,顯然大雨將臨。人們聚集在一起,議論八都坊的裂紋,憂心忡忡。這時,一陌生老叟要價黃金百兩,自薦能修復橫梁上的裂縫。面對八都坊將要坍塌的威脅,人們認可。老叟又要求要在沒人看見的情況下修復,大家也都同意。就在去到前面屋子里避雨的當兒,老叟神不知鬼不覺地鋦牢了石梁的裂縫……
三
如果說,四牌樓、八都坊是人文蔚然的見證,那么古十字街上與老城東關外的兩座教堂,則沉淀了清末民初西方教會滲入濮陽的歷史記憶。
十九世紀晚期,西方傳教士開始在濮陽頻繁活動。1890年,法國傳教士貝堯在東大街購地建起天主教堂,1900年,這座教堂被義和團放火燒掉。這個教堂的損失,被法國列入庚子賠款,如今東大街路南的天主教堂,就是以庚子賠款重建。
東大街的天主教堂建筑宏偉,前有廳,后有祭臺,正有大門,旁有側門,內有十二明柱,雪白旋渦頂,五彩玻璃窗,陽光照下,五光十色,耀眼奪目。大堂內排放連椅,下置棉墊,為教徒跪拜祈禱所用。祭臺神龕內,繪有約瑟抱小耶穌彩色畫像,前有供桌,繡花圍裙上供鮮花果品蠟燭之屬。左前壁繪有耶穌畫像,對聯是:“萬緒傷心何人慰藉。一腔熱血為汝消磨。”右前壁繪有圣母瑪利亞畫像,對聯曰:“全備諸德古今第一,無染原罪天下無雙。”教學兩壁有玻璃鑲嵌的二十四幅耶穌蒙難史畫。整個教堂寬敞幽靜,美麗壯觀。
天主教又稱羅馬公教,與東正教、新教并稱為基督教三大教派,它既奉天主(上帝),也奉耶穌,尊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為“圣母”!妒ソ洝酚涊d,公元元年12月25日,耶穌誕生于猶太國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母名瑪利亞,為童貞女,生耶穌是靠天主圣靈感孕,養父名約瑟。耶穌30多歲開始在馬勒斯坦地區傳教,三年后遭猶太教當權者妒忌,被扭送駐猶太國羅馬總督彼拉多衙門,以“稱王惑眾”罪被判極刑,釘死十字架,死后三天復活,復活后40日升天,升天后10日又由天主第三位——圣神以寵光啟發宗徒們智慧,增加其勇氣,使之四出傳教。
中國在唐朝時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景教),但是,明朝建立以後,中國基本上已沒有基督徒。意大利人利瑪竇成為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創者。他成功地在北京覲見了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聲譽和關系,開啟了日后其他傳教士進入中國之門,而且也開創了日后200多年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方式:一方面用漢語傳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中國人的好感。
利瑪竇對中國傳統的習俗保持寬容的態度。他容許中國的教徒繼續傳統的祭天、祭祖敬孔。他認為,這些只屬尊敬祖先的儀式,只要不摻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質上并沒有違反天主教教義。他認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于中國的思想,因為中國傳統的“天”和“上帝”本質上與天主教所說的“唯一真神”沒有分別。
利瑪竇等意大利傳教士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末帝的皇后在清軍入關時曾寫信準備皈依天主教,并請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岡)。清朝康熙也重用意大利傳教士。后來,西班牙傳教士為了在菲律賓和中國排擠意大利傳教士,向教皇申訴并取得教皇敕令,宣稱利瑪竇等人允許中國教徒崇拜祖先違背了天主教教義,并派特使到中國覲見皇帝,態度驕橫,和康熙爭辯。康熙認為“天下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說這個特使“不可理喻”,下令囚禁到澳門,使其病死獄中。從此中國皇帝和羅馬教廷關系急劇惡化,禁止了西班牙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并嚴格地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
四
濮陽古十字街至今保留有200多家傳統店鋪,有裝裱、木刻、傳統食品、茶肆、古字畫、傳統手工藝等。街兩側的鋪面基本都是前店后作坊,單層硬山,門臉為板搭門環環相扣。四條大街的店鋪每隔一段都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大門向里通往后面,又把大街背后分別間隔成若干院落,大門保存完好,大門兩山墻前檐上部墀頭圖案雕刻精美,有梅花、竹子、喜鵲、人物等。
坐在老城東街一座青磚門樓下的長條凳上休息時,我與身邊一位白發皤然的老太聊了一會天,向她了解古十字街上的故事與風俗,老太聽覺不佳,溝通半天僅知道她93歲,自幼生長在古十字街,娘家做饃,婆家做籮。幸好旁邊的中年女人很健談,她和我說,近些年,十字街一帶的人都靠手藝或做生意謀生,也有做得好的,也有一般維持的,但活得都不算累,因為沒有誰那么死心眼兒地和自己過不去。
中年女人還說,30年前,濮陽縣十里八鄉的人進了城,最想做的事,就是到四牌樓下吃兩個壯饃,喝碗丸子湯,“進趟城,這是起碼得做的事。在那個食物短缺的年代,這種情況每一個人都有,我也是。如今不同了,如今懷揣著舊夢的人,仍能找到十字街,找到四牌樓,找到記憶中的壯饃老店,買到的壯饃,還是原來的做法、原來的味道,甚至賣壯饃的,還是原來那家人。”
兩天的時間里,我幾乎都徘徊在十字街頭,在品嘗四牌樓下的壯饃(俗稱肉餅,已有100多年歷史),與商鋪老板聊天,在93歲老人的耳邊放大嗓門詢問的過程中,漸漸認識到一個事實:古韻依然的十字街,其變化也是深入骨髓。在農業文明中,十字街是全城、全縣、全州的商業中心,而隨著農耕時代的漸行漸遠,十字街漸漸失去了核心地位,不可避免地走向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