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站在包公祠里面的小石橋上,是去年一個雨后的夏日。抱著年幼的兒子,我們開始仰視著白墻黛瓦的祠堂,祠堂前幾棵不知名的高大的樹,不知道在這里守候了多少年,看過多少景仰包公的人來來去去。水面的風夾著濕氣撲面而來,垂柳輕拂,碧綠的荷葉在風里輕輕搖曳,從水泥結構的高樓大廈中穿梭而來,走到這里,心突然就靜了下來。聽到外面傳來汽車聲,停在包公祠門前一輛客車,下來許多游客。我們停住腳步,等游客們進來,然后就跟著他們一起聽導游講起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歷史。原本安靜的祠堂熱鬧起來,院內的香爐上青煙繚繞,游客們用崇敬的目光看著端坐在祠堂里的塑像。而那些曾經包公使用過的普普通通的小瓷碗、硯臺,書也被珍貴地陳列在玻璃柜里。跟著游客的腳步,我們來到祠堂西邊的文化長廊,仰頭看墻上包公生前的事跡,一邊比劃著給年幼的兒子講著包公的故事。祠堂東邊,在新設的蠟像館里,原來我們聽的故事,像包公鍘美案,狗頭鍘卻是歷史上陰差陽錯的故事。兒子尚在年幼,他還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來到這小小的院里,神情肅然地看著墻上的雕畫和塑像。一幅幅浮雕畫,講述了包公在他那個朝代,在改革、在國防、外交、在經濟上同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他是個清官。我從小說里和電視劇里知道的故事原來有太多虛構。可是這并不損包公在人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故事是假的,歷史卻真真實實存在著這樣一位清廉公正的包青天。游人漸漸離開,喧鬧又變為沉靜,靜靜地站在院子里,看著修竹瀟瀟,流芳亭里仿佛看到讀書后玩耍的小包公影子。包河水靜靜流動,不管歷經多少年,這里時而清靜,時而熱鬧人們對包公的景仰卻不曾改變。
一口井也因為包公而變成廉泉,一尾魚也因為包公而化成鐵面魚。看著水面亭亭的荷花,它的根扎在淤泥里,拔出來洗凈,卻是清清白白的無私藕。在這里聽到的不僅僅是歷史,而是傳奇。抱著年幼的兒子站在小石橋上,我想等他長大了,我還是會跟他講包公鍘陳世美的故事,還是會給他講關于包青天的斷案的故事,而他也會從故事里明白是非,明白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 (原標題:漫步包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