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4月5日,記者見到了收藏于浚縣楊玘屯泥塑博物館內(nèi)的漢代陶鳥。記者看到,該陶鳥長約6厘米,高約4厘米,線條粗獷,造型古樸,表面分布有均勻的圓形花紋。陶鳥下連有一長約10厘米的圓柱形陶柱,陶柱下端有斷裂。陶鳥的造型和楊玘屯泥咕咕中的鳥類造型——咕咕鳥極其相近。浚縣泥塑博物館宋楷占告訴記者:“此陶鳥在浚縣屯子一漢墓內(nèi)發(fā)現(xiàn),斷裂處原有一托盤,形似古代的燈臺。”
據(jù)了解,2008年,浚縣楊玘屯村的兩只漢代泥咕咕的出土面世(見本報2008年11月27日報道《浚縣發(fā)現(xiàn)漢代泥咕咕》),顛覆了以往浚縣泥咕咕源自隋末時期瓦崗軍的說法,將泥咕咕起源推到漢代以前。這次中國春節(jié)(浚縣正月古廟會)申遺田野普查中發(fā)現(xiàn)的漢代陶鳥(如圖),再次吸引了專家學者以及文物愛好者對浚縣楊玘屯泥咕咕起源的追尋。
“浚縣泥咕咕應起源于原始祭祀。據(jù)《史記》與《帝王世紀》記載:五帝之顓頊、帝嚳建都于今濮陽一帶的帝丘,死后葬于浚縣白寺山下的頓丘廣陽里,為鳥圖騰部落的始祖。泥咕咕中的咕咕鳥是浚縣傳統(tǒng)泥咕咕的代表,是原始先民鳥圖騰崇拜及人類生殖崇拜的體現(xiàn)。”在浚縣楊玘屯泥塑博物館陳列的早期泥咕咕展覽區(qū)內(nèi),浚縣泥塑藝術(shù)家宋學海告訴記者。
來源:淇河晨報 時間:20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