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鄉 >> 新鄉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新鄉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年畫:中國人的一張臉

2013/4/8 14:23:31 點擊數: 【字體:

年畫:中國人的一張臉

  沈嘉祿 文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畫,自漢朝以前就已經有了。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載體,表達了中國民眾在農耕社會時期的思想情感和美好祈愿。所以年畫在中國流傳面極為廣泛,并形成許多生產基地。也因為它通俗易懂,物美價廉,擁有無數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中國年畫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雅俗共賞。

  收藏年畫就是跟老外玩“尋寶游戲”

  張文標是上海卓有成績的年畫收藏家,經過20多年尋覓,他收藏的年畫已有數千件,在國內數一數二。特別是他收藏的上海舊校場年畫,為近半個世紀來所難得一見的珍品。

  年畫是個收藏冷門、偏門,素來不為藏家重視,為何張文標獨具慧眼呢?對此,張文標娓娓道來:“我最早收藏的是連環畫和各色畫報。或者說,我從小對有圖像的印刷品都很感興趣。上世紀80年代末,我看到吳友如的《點石齋畫報》影印本,大驚失色。吳友如畫的上海近代社會各種場景和人物,是當時文字所難以描繪盡詳的。吳友如在照相術尚不普及的當時,借鑒了西洋畫的手段,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圖像資料,是今天我們研究清末社會現象和人文思潮的文獻。后來我一有空就鉆到舊書店里淘舊書,連環畫、畫報、木刻畫冊等,我都一一收入囊中。幾年后,我收藏的連環畫就洋洋大觀了,新中國成立后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由經典名著改編的連環畫差不多都到手了,《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等,都有。后來有人要編一本《中國連環畫集錦》,到我家來翻拍資料,給了1萬元資料費。”

  后來,不少民間收藏家都發現了連環畫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連環畫行情持續看漲,珍稀品種不僅難覓,還屢創天價,張文標看準時機將連環畫悉數出手,獲利相當可觀,據他稱有50多萬,“掘到了第一桶金”。

  接下來,張文標就將目光瞄準了還沒被大家重視的年畫和月份牌。但他發現自己已經遲了。雖然中國人并不在意年畫和月份牌,但老外早已“悄悄地進城,打槍的不要”了。有些出自名家之手、品相較好的月份牌,畫面為現代旗袍仕女的那種,已經賣到上萬元。清末民初的老年畫,賣得也不低了。而在古董市場上,同樣的年畫和月份牌,賣給老外的價格是給中國人的十倍,唯利是圖的老板當然要以“國際友人”為重點關照對象了。

  所以,張文標一出手就遇到了重重困難。好在他有收藏連環畫的經歷,與古董市場的老板混熟了,人緣不錯,人家就愿意留一些給他。“市場里攤頭上擺著的,大多是沒多少價值的,老板開價也高。只有看到認識的熟人,他才肯從柜子底下找出一兩件來,那當然是好東西,但價格也只能由他開了。你當然也可以嫌貴不要,但一轉身他就賣給老外了,還是高價。結果好東西又流到國外去了。”

  據張文標說,近20年里,不少歐洲的收藏家針對性很強地在中國大陸收藏老年畫和月份牌,有些學者型的收藏家還在大學基金會的幫助下進行專題研究,寫了論文,出了專著,有的還開設專題收藏館。“日本早稻田大學就有一個中國年畫研究所,他們的學者到中國來收購年畫,價錢隨便開,再高的價錢他都要。而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的學術機構關注土生土長的年畫。恐怕將來中國人要研究年畫和月份牌,還得到歐洲去呢!”張文標感慨地說。

  憑著與老外搶寶貝、為中國文化保存一株根須的勁頭,張文標幾乎將全部精力都撲在年畫搜求上了,足跡遍布北京、南京、天津、開封、揚州、蘇州等地。有一次他在北京古玩交易會上收到一對山東楊家埠的年畫《麒麟送子》,尺幅很大,而且人物開臉是手工的,與天津楊柳青年畫的技法極為相似,所以很有點研究價值。事后有老外希望他出讓,被他一口回絕了。

  從舊校場年畫看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史專家對上海本土的年畫一直很感興趣,但長期以來,上海舊校場年畫在古玩市場上很少露面。原因是什么呢?

  據上海地方史研究資料記載,老城廂的舊校場是建于明代的一個演武場,19世紀中期,舊校場出現代銷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店鋪。由于獲利豐厚,有些店就自己刻印年畫,聘請蘇州桃花塢的畫師、工匠繪稿并制作,行銷頗暢。舊校場年畫除在上海自銷外,還返銷蘇州。1860年太平軍東征期間,不少桃花塢業主和工匠為躲避戰亂來到上海,在舊校場重操舊業,使上海的年畫市場繁榮起來。

  清同治、光緒年間,舊校場年畫盛極一時,在短短200余米的街面上聚集了幾十家畫鋪,其中較出名的有吳文藝、孫文雅、義盛齋、異馨齋、韓菁華齋、趙一大、甘德盛、老文儀、筠香閣、彩云閣、吳錦增、陳茂記、新記、泰興、源興等。著名海派畫家吳友如、錢慧安、改琦等積極參與了年畫創作,在提升藝術境界的同時兼顧了平民化、大眾化,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上海收藏協會會長吳少華表示,錢慧安對上海年畫貢獻最大。錢慧安能放下畫家的架子,從繁華的上海灘只身來到天津的楊柳青,生活在畫工藝匠之間,汲取民間藝術的元素,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在畫市上張貼出他的畫樣,任人購買和評議。這段史料記載在清末蔡繩吾著《北京歲時記》中。

  錢慧安的這個案例也說明了舊校場年畫在藝術上海納百川,融匯了中西繪畫技巧,想象豐富,多視點構圖,寫實和寓意結合,畫面線條細膩、色彩鮮艷;在選題上與時俱進,除了民間傳說、風俗時事、歲朝吉祥外,更注重反映新事物、新風尚,充滿了時代氣息。

  上海圖書館藏有3000多幅老年畫,其中有不少舊校場年畫。筆者曾在那里看到一些相當有上海開埠城市特色的年畫,比如《上海新造鐵路火輪車開往吳淞》、《各行各業風情圖》、《新出夷場十景》、《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圖》、《中外通商共慶大放花燈》、《西國車利尼大馬戲》、《海上第一名園》、《西洋斗雞》等,表現的都是滬上風情、新事物及日常生活的新面貌。在新聞業還不發達的那個時候,舊校場年畫還承擔了新聞報道和新觀念傳播的使命。

  張文標說:“當時,上海人比較洋派,所以年畫師傅開始以蘇州年畫的筆法,描繪上海的習俗、時事、新聞和社會生活。這次在展出的一幅年畫《新拷打寇承御》中,竟然出現了油頭粉面、拿著斯蒂克(手杖)的小開。還有一幅年畫是京劇題材,卻是由小孩子來扮演角色,他們身裝時裝,露出白白的胳膊和小腿,觀念上相當時尚。”

  年畫的存在價值和新空間

  辛亥革命前后,西方先進印刷技術傳入我國,富文閣、藻文書局、宏文書局等新型書局相繼成立,五彩石印膠印逐步代替手工木刻印刷。與此同時,上海出現的月份牌畫發展成上海獨有的一種新的年畫樣式,成為上海年畫史上另一個有國內外影響的輝煌時期。月份牌不僅取代了上海的木版年畫,也取代了上海的石印年畫,并在上海年畫領地一統天下。

  舊校場年畫發展經歷了木版手工拓印時期、石版印時期和膠版印時期,完成了由木版印向石印和膠印的轉型,從這個意義上說,上海年畫濃縮了中國年畫的印刷史。

  月份牌美女畫是“海派年畫”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支,其魅力一度蓋過“中國四大年畫”。在清末民初,有一洋人在上海推廣美女加廣告的畫片,但市場反響不佳,因為當時的中國人不可能將洋人的肖像掛在家里,認為這是“賣野人頭”。于是周慕橋、金雪塵、杭稚英、金梅生、周柏生、謝之光等一批有商業頭腦的海派畫家,就推出中國女明星的畫片,風靡一時。而鄭曼陀被認為是月份牌的鼻祖。后來周璇、胡蝶等明星都上過月份牌,并以此為榮。

  新中國成立后,年畫還是在中國農村流傳最最廣泛的藝術圖像,后來又承擔起宣傳教育及移風易俗的重任,但讓群眾喜聞樂見的真諦一直沒有被民間藝術家所拋棄。直到上世紀80年代,年畫還是農村辭舊迎新最醒目的信息表達,最直接的愿望傳遞。再后來,大量影視明星的寫真圖像成為青年人偶像崇拜的直接落實,在中國廣袤的城鄉大地上鋪天蓋地,覆蓋面和影響力大大超過年畫,年畫的空間被壓縮了。

  5年前筆者曾在濰坊楊家埠采訪過年畫生產作坊,以前作坊式的規模和家族式的生產流程,現在很難保持下去了,因為不少老藝人的后代都不愿意涉足這個艱難生存的行當了。楊家埠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曾經擁有畫版300多套,年產量百萬余張。但一代代傳下來的明清年畫版子,在十年動亂中被付之一炬,現在印制年畫的木版都是前不久復刻的。作為一種悠久的民間藝術,作為一種鄉土風俗的載體,甚至作為一種“土得可愛”的旅游紀念品,年畫所儲存的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以及它不朽的美學意義,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重視。不少商家也從中發現了商機,將年畫重新包裝一番,與西式燭臺、照相框、八音盒、編織手袋、芭比娃娃一起掛在時尚小店里,外國游客及都市白領和小資們對它青目有加,購回后掛在居室里,與現代家具和器物形成強烈反差,自有一番風韻。老年畫的價值再發現,也使它在今天瞬息萬變的E時代獲得了新的生存空間。【原標題:年畫:中國人的一張臉】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天天新報 2012年01月22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根雕以自生形態創作藝術對象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