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拍石頭鄉蒿平村36名老人,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籌備,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在沒有現代化修路工具的情況下,自帶干糧,自帶鐵鍬籮筐,僅用15天時間,硬化道路800余米。36名老人,最大的73歲,最小的53歲,用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同心修筑了一條“夢之路”。
“一事一議”籌資金
蒿平村位于拍石頭鄉北部的太行深山區。全村人口780人、240戶、32個自然村,分居在三嶺四溝里面,旱薄耕地824畝,這里基礎設施落后,自然條件惡劣,十分閉塞,為了生計,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多為鰥寡老人,是省級貧困村。村間道路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每逢雨雪天氣,路面泥滑,沖毀道路,導致中斷。
為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蒿平村兩委班子多次商討研究,以“一事一議”為政策指導,組織發動黨員和群眾代表形成合力,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對北路水村至蒿平村的道路進行硬化。
2013年2月28日,蒿平村委會比往常都熱鬧,全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嬰兒,每人出資100元,自籌資金3萬元;拍石頭鄉“創業之星”趙愛軍資助2萬元;在外人員捐款4.8元,共計籌資9.8萬元;鄉黨委政府協調石子石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孟電集團支持水泥,經過一個多月的資金、物資籌備,老人們開始了“夢之路”的修建征程。
“古稀之年”出余力
村里年輕人大多數外出務工,沒有壯勞力,36名古稀老年人擔負起了修路重任。老人們自帶干糧,自帶工具,起早貪黑,采用最原始的方式——人工攪拌,平均每天鋪路四五十米,僅用15天時間完成了八百多米的道路建設。
69歲的老黨員張占水,顫抖著雙手,用力推動著鐵釬,臉上因過分用力而略顯“猙獰”,鐵釬的下端系著兩根繩子,兩位白發滄桑的老人,佝僂著身子,奮力向前拉動著繩子,合三人之力才剛能攪拌動沙石,如此一來一去,汗水和泥漿混在一起,順著老人們臉上的皺紋流下脖頸,淌進胸膛,打濕衣裳……
大家的“廚師”李煥香,自從開始修路一直給大家做飯,每天要走十幾里的山路為大家做飯,因為缺水,還要去幾里外的水池挑水,因為天氣寒冷,洗菜、刷碗、做飯,長時間接觸水,雙手凍裂。老人們每天自帶一棵蘿卜或一棵白菜,她就用這些菜給大家做一天的口糧,然后走十幾里山路把飯送到工地。
路邊的窩棚里,只能容下一個人彎腰出入,里邊是直接鋪在山石上的棉墊,上邊只有一張薄被子。65歲的殘疾老人秦青山,晚上就獨自一人在這里看護修路的鐵鍬。老人腿有殘疾,無兒無女,是村里的五保戶,全靠政府的補助生活,這次為了修路捐獻出了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他不能干重活,但堅持要為修路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能干重活,他便收撿廢料,看護工地。談到修路的不易,他通紅的眼睛流下淚水,哽咽著訴說修路的艱辛,但言語是堅定的,他說:“不修路怎么辦?救護車進不來,住在這里的人生病了就耽擱了,不管多少困難,無論如何一定要修通這條路,就是苦死累死也心甘情愿”。
“老區精神”續新篇
沒有大型機械,他們就背馱肩扛;沒有水,他們硬是接了500多米的水管,目標只有一個,早日修通“夢之路”。由于多日的勞累,他們的面容更加滄桑,身體更加佝僂,雙手更加干枯,雖然很苦很累,但他們身上看不到悲苦和怨言,而處處體現著樂觀和堅韌。
八百米的路不算長,但讓所有的人感到敬畏,不屈不撓;讓所有的人感到悲憫,眼角濕潤。這是老人們用信念和老區精神修建的“夢之路”,是“誠實、堅韌、平和、進取”拍石頭人文精神的體現,是老區人民戰天斗地的又一壯舉,是輝縣人民干得好輝煌歷史的延續!□劉曉峰 通訊員 李會斌 付垚程【原標題:同心修筑“夢之路”——拍石頭鄉蒿平村36位老人筑路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