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故紙堆里尋覓歷史,他為牧野大地記錄滄桑。
經過多年的磨礪和纂刻,承載著牧野大地厚重文化歷史的《新鄉年鑒》與讀者見面。這10本約1000余萬字的珍貴資料,浸透了時任主編的趙桃山的心血。
“治國者以史為鑒,治郡者以志為鑒。”默默修書,勤奮立傳,被很多人譽為新鄉 “司馬遷”的趙桃山。為了記錄這個城市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發展,他多年以筆為伴,尋覓著歷史的足跡,記錄著發展的步伐。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2013年,由趙桃山所著的鴻篇史書《歷代帝王興衰周期率》橫空出世。他透過4000余年中國的興衰史,讓讀者看到了治國興邦和政息人亡的歷代帝王的興衰交替,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面。
《歷代帝王興衰周期率》共分三部,從秦始皇建立王朝到清末溥儀離位,從歷代王朝衰敗的原因到史上十王朝的興起,趙桃山總結出了歷史興盛衰亡的源泉以及朝代交替的軌跡。并希冀從無限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中,悟出強盛之道和衰敗之因。中國著名學者、作家,全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為該書題寫了書名。
翻開自傳體散文集《瓦片下的小草》,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趙桃山的成長歷程、工作經歷以及自己悟出的人生哲理。從放牛娃到正處級領導干部,從中醫師到史志辦主任,從作家到史學家,趙桃山人生經歷之豐富令人咋舌,也不難了解他所著的一本本風格迥異、底蘊深厚的書籍浸透的不僅僅是他的才情,更多的是他從順境和逆境不同遭遇中提取出的思想精髓。
從《瓦片下的小草》、《春雨濛濛》到《浩月下的熒光》、《酸棗樹》,多年來,趙桃山創作了不少體量宏闊、內容深廣、表現手段豐富的作品。其中,長篇小說《春雨濛濛》更是被柏楊先生點評為“巨筆撼斗牛”的作品。趙桃山通過主人公與三名女性的愛情婚姻、悲歡離合及事業浮沉為主線,使用現代章回手法運筆,描寫了太行山區城鄉滄桑巨變,歌頌新中國成立以來翻天覆地的的變化和現實社會存在的種種現象。
從縣區行政領導走進學術領域,趙桃山說自己越過越充實。“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趙桃山認為,一旦沉浸在文字中,自己就置身于歷史的滔滔大海中,就能感受到每一個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
多年來,趙桃山參與創作了新鄉的社會史和文史,從1985年至2000年,這段《新鄉史志》他創作了約500余萬字。他匯編了《新鄉文史資料簡編》,約250萬字。對于新鄉的歷史,他熟記于心,感嘆于懷,“熟讀和了解新鄉幾千年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等于在新鄉這塊熱土上活了幾千年”。
不僅是新鄉的歷史,浩浩中華民族歷史長卷,某一段歲月,某一個細節,趙桃山都能信手拈來,分毫無差。趙桃山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最真實,從不虛偽。在歷史里,丑便是丑,俊便是俊。正因為真實,有人想把它打碎;但即使它變碎,折射出來的還是真實,這就是鏡子精神,搞歷史研究的人需要具備這種精神。
人物檔案:
趙桃山,男,漢族。1953年出生于河南省輝縣市南村鎮司寨村。中共黨員,大專學歷,中醫師、經濟師。1970年參加工作,先后任駐隊干部,辦事員,副科長,科長,新鄉市西工區管理委員會主任、黨委書記,獲嘉縣副縣長。2004年12月,任新鄉市地方史志局局長、黨組書記,二屆《新鄉市志》主編。2006年當選為中共新鄉市第九次黨代會代表。2009年4月,任新鄉市政協常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主任。策劃 李振根 □統稿 王秋林 □記者 丁艷冰 文/圖【原標題:史海拾貝 酬志悅己——記原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市中原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秘書長趙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