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寶鋒還要繼續突破把面塑做小的極限。
圖由受訪者提供。
“這個馬首真有神韻,是用銅鑄的嗎?”來到我市面塑藝人湯寶鋒的工作室,記者看到滿屋子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突然覺得這句話問得有些多余。“沒關系,很多人看到這件作品,都是這么問的。”湯寶鋒笑著說。這位善于用面“以假亂真”的藝人,不僅能把面做出仿金屬質感,還能把面做出仿石雕質感以及仿木質感,讓人耳目一新。
金屬、石頭、木頭,他用面都能捏出來
“這個面塑的馬首是會變色的,時間越久顏色越舊,有一種仿冒古董的效果。”聽著湯寶鋒的介紹,記者越發覺得好奇了,“這種效果是怎樣做到的呢?” 他拿出一個厚厚的筆記本,“秘密全在這里。”一次實驗,一次記錄,一次次的失敗筆記,記錄的不僅是越來越接近成功的秘方,還有一位藝人的執著追求。記者了解到,他曾把圓明園海晏堂的十二獸首,用面塑成全身形態的金屬效果。
“其實最難的是做出仿石雕和仿木質感的面塑。” 湯寶鋒介紹:“因為石頭和木頭都是有紋理的,讓一個面團呈現出石頭和木頭的質感,真是很費功夫。”記者了解到,湯寶鋒研究出了很特別的調面技術,能把一塊面變成一塊“石頭”、一塊“木頭”。他用這樣的面團,捏過石獅子、石神像、木雕關羽。他最大的作品系列是《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衣袖雕琢的褶皺仿佛是被風吹動的。
自學面塑,后拜張寶琳為師
湯寶鋒今年36歲,是地地道道的大連人,在愛上面塑藝術前,開過發廊、面館。“我第一次接觸面塑是在烹飪學校,當時是準備學廚師。”湯寶鋒說,沒想到當時一則關于面塑藝術宗師“面人湯”湯子博之子湯夙國先生的電視報道以及聯合國工藝美術大師、國際著名面塑藝術大師張寶琳先生的電視專訪,將他引入面塑藝術的世界。“我2001年自學面塑,那時就是想拜張寶琳先生為師,盡管當時我并不認識他。” 湯寶鋒說。
2002年,大連國際服裝節期間,湯寶鋒到彩排現場幫忙,得到國際著名舞臺服裝設計大師許茗先生的賞識,請他做2002年第三屆中國杭州西博會開幕式晚會舞臺服裝總設計師助理。當年,由他設計、制作監制的“青銅器造型服裝”大獲成功(后來,“青銅器造型服裝”還被搬上2004年春晚舞臺,作為周杰倫演唱《龍拳》時的伴舞服裝)。在杭州工作期間,湯寶鋒與中國著名影視道具制作大師孫從根先生共事,其出色的表現得到了孫先生的賞識。“先是孫先生要收我為徒,后是許先生要帶我去北京發展,我都快被好運砸暈了。”湯寶鋒笑道。
最終,湯寶鋒還是沒放棄面塑藝術。2004年,他在國內率先做出了仿金屬、仿石雕、仿木質感的面塑,得到業內人士的肯定。“2006年師傅張寶琳來大連參加活動,我們的緣分終于修成了正果。”直到今天,湯寶鋒依然探索在面塑藝術的道路上,他最小的作品是比黃豆粒小比綠豆粒大的面塑彌勒佛。而記者了解到,目前他還要繼續突破把面塑做小的極限。【原標題:面塑藝人用面以假亂真 捏出馬首像是銅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