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常村鎮常春社區。
走在前往常春社區的西環路上,記者看到路的西側坐落著亨利實業、孟電水泥、瑞豐水泥等多家企業,而路的東側錯落分布著數個灌溉調蓄工程建設的小水庫,岸上一些工人正在緊張施工建設著亭臺樓宇,其中一座灰色拱橋已經初步建成,在路邊垂柳的掩映下甚是有一些江南小橋流水的韻致。走進常春社區,一排排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新式居民住宅,一條條嶄新的水泥道路,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畫卷展現在記者的眼前。社區內的超市、社區服務中心、學校等一應俱全,真是有一種城市小區的感覺。
節約用地,引導農民入社區
“從前這里可是一片荒山,你們看現在多漂亮啊!”從沿西村搬遷過來的郭學堂自豪地對記者說,“當初村民們聽說要在山坡上蓋房子,大家都不相信,山坡上蓋房子哪那么容易?為了鼓勵村民搬遷,董書記就號召村干部帶頭搬遷,帶頭購房,并且給大家講解拆遷補償政策。大家伙兒看到那么漂亮的房子一棟棟真的蓋起來了,政策好,還是自己得實惠,村民也就逐漸主動搬進了社區。”
說著又指著身后自家所居住的樓房下的一個小倉庫說,“你們看,董書記想得多周到,家家戶戶還有這么一個倉庫,除了可以做車庫用,還可以放下好多東西,俺的農具呀、電動車呀都能放進去呢!”
記者了解到,常村鎮在小區規劃上堅持“三多三少”原則,將相鄰的幾個行政村整合起來,高效集約利用土地,節約耕地780畝,建設多層和復式為主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并且實行了讓惠于民的拆遷補償辦法,加快了農民有序向社區聚集。
集約發展,統籌解決居民就業和增收
正和母親、女兒在樓下曬太陽的王全喜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是去年八月份從沿北村搬遷過來的,今年47歲,在附近的瑞豐水泥廠上班,住進新社區居住環境改善了,上班也近便了許多,孩子上學也方便,在這兒住著心里可高興!
記者了解到,為解決居民入住社區后的生產生活問題,常村鎮依托原有自然沖溝,投資1.2億元打造大型環鎮區調蓄灌溉工程,既可汛期排澇排洪,又可解常村缺水之困;既可為社區添水系景觀,又可為下游企業供生產用水。
在社區周邊依托我市南水北調庫區移民安置區灌溉調蓄工程規劃了農民創業園,分東西兩園區,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目前,已有金博爾陶瓷、亨利紙業、天邦紙業等10余家企業入駐,已解決2500余人就業。該園區規劃以“瀕水宜居和區域服務”兩個格局地位,圍繞常村鎮“生態、景觀、休閑、娛樂”主題內容,以產業項目為載體,以“人文生活、觀光休閑、生態、農業”三大圈層模式,構建“兩帶、兩軸、多組團”的農業產業格局,采用差異化的精品打造、多元化的招商引資、合理化的分期運作方式,農、工、商協調發展,助推本地經濟發展。
昔日的荒山坡如今已是一派蓬勃景象,人民安居樂業。相信常春社區的居民會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日子越過越紅火!□ 李挺 翟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