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顯示,清末時期,長垣縣遭受澇災、蝗災等自然災害,迫于生計,有著戲曲傳統的長垣縣呂莊村人背井離鄉,呂莊村皮影藝人常年活動在開封、滑縣、浚縣,白天唱堂會,表演“二人班”,晚上演皮影,以此養家糊口,皮影戲也逐步成為了呂莊村人謀生的手段。由于受老藝人的影響,呂莊村許多大人、小孩都能演皮影戲。當時,該村藝人李朝鳳、付玉存經常在滑縣縣衙門口演出,因其演出水平高、皮影制作得好、皮影操縱水平高而聲名大振。當時,皮影戲因為便于攜帶、需要的演員數量不多、深受演出地區老百姓的喜愛而發展非常迅速。該村知名紳士劉清蘭,將當地百余家皮影班班主整合到自己麾下,成立同樂班,遇有紅白事、堂會及別的演出活動,同樂班統一調配,逐步規范演出市場,成為當地皮影戲班的龍頭老大,以至于各地皮影戲藝人以學藝出自同樂班為榮。
現在,家住長垣縣丁欒鎮、已經90多歲的內黃縣大平調劇團退休藝人郝景文,就是出自呂莊村同樂班。該項目的傳承人、村民呂心海的祖父與劉清蘭、李朝鳳、付玉存基本上是同時代的皮影藝人。其祖父呂清旗(生于1858年,卒于1923年)外號大禿,擅唱大平調,曾在黃河兩岸的東明、長垣享有盛譽,后流落開封戲班。后因與開封班主發生利益沖突,被趕出了戲班。回到長垣后,呂清旗等人繼續演出皮影戲,為五彩皮影戲在長垣呂莊村的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受他的影響,先后有呂紹祿、呂紹治等幾十人逐步掌握了皮影戲的技法。
1957年,長垣五彩皮影戲班被政府收編,成為當時中國僅有的4個皮影劇團(唐山、湖北、西安、河南)之一。同年,河南長垣皮影劇團赴省會參加河南省首屆戲劇觀摩匯演,演出《西游記》中《火焰山》一折,榮獲兩項金標獎,該團團長、呂心海的父親呂紹治榮獲個人優秀獎;1961年在西安參加全國戲曲匯演,獲得金標獎;1963年慰問陳留(開封)軍隊,獲錦旗一面;1964年在鄭州老墳崗連續演出45天,場場爆滿,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1964年改演現代戲《賣籮筐》、《月上柳梢頭》、《好媳婦》等。1966年該團停止演出,1984年后,劇團解散,皮影戲從此一蹶不振。
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王明磊說:“長垣五彩皮影人物刻畫優美、簡練,線條粗獷豪放、大膽夸張。節奏韻律感強,剛中寓柔、疏密得當,繼承了民族民間剪紙的質樸、渾厚、勁烈、豪放的藝術風格,在表現方法上超越了對自然的摹擬,具有較高的繪畫、雕刻、音樂、聲樂和表演等藝術價值。”
長垣五彩皮影在人物造型方面非常講究,所畫線條古拙粗曠,裝飾圖案有著深厚的民間藝術氣息。其中,女身發飾、衣飾多為花草云鳳圖案,男身裝飾多為龍虎水云圖案。皮影做工細膩、色彩淳樸,凸顯出民間工藝特有的鄉土韻味、悠久的歷史和濃烈的民族韻味。
人們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一樁春。”今天,我們可能坐在被窩里就能欣賞到電視、電腦、DVD中的一部大片、一本大戲,但那曾經哺育過咱們幼小心靈、給過咱們精神營養的文化大餐——皮影戲,你可別給忘了啊……【原標題:新鄉非遺:五彩皮影戲電影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