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鄉 >> 傳統文藝 >> 文藝與品牌 >> 瀏覽新鄉

原陽盤鼓:敲敲打打進城來

2013/4/16 15:33:25 點擊數: 【字體:

 
原陽盤鼓:敲敲打打進城來
傾情演出
原陽盤鼓:敲敲打打進城來

 認真教學
 
    本報記者 馬丙宇  通訊員  楊曉燕  張英俊  文/圖

  近年來,在“文化下鄉”把精彩送到鄉村千家萬戶的同時,原陽盤鼓文化卻悄悄地在鄉間的土壤中慢慢成長,枝葉不但長滿了農村,還伸展到城市。原陽縣數以千計的農民放下鋤頭、背起盤鼓,敲敲打打進城來,給市民送去了歡樂和震撼,給自己帶來了充實和富裕。據統計,目前原陽已成立文化龍頭企業,擁有專業鼓隊116個,隊員3000余人,年收入約1000萬元,演出足跡遍布北京、安徽、山東、湖北、福建等省、市,多次在國家、省、市的一些大賽上獲獎。

  如今,盤鼓已成長為原陽的一個文化產業,眾多農民在這個產業鏈上得到了實惠,“進城表演,回家分錢”現已是很多農民鼓手的習慣。原陽縣則提出了打造中國鼓舞藝術之鄉的目標,期望到2015年,鼓隊增加到400個左右,演職人員及經紀人隊伍壯大到1.5萬人以上,年收入突破億元大關。

  4月12日,記者來到原陽縣盤鼓的發源地——原武鎮,見到了農民鼓手的原生態。

  1

  初見李永鋒,記者不敢相信他已經34歲了,我們都認為他只有二十七八歲。而他卻滿臉鋪著笑容:“看著年輕,估計和打鼓有關系。”

  “你想,天天蹦蹦跳跳的,身體就好;每次隨隊出去,開眼界、長知識,也算是免費旅游了,心情就好,叫誰都得看著年輕。”

  李永鋒是官廠鄉大李廠村的農民,同時也是盤鼓愛好者。26歲那年,他在家沒事看到人家打鼓怪熱鬧,就背上盤鼓試了試,這一試就愛不釋手了,由勞作之余的愛好成了生活中的主業。

  隨著技藝的嫻熟,李永鋒成了鼓隊的頂梁柱,有時還客串到其他鼓隊充當旗手。旗手在鼓隊可是個靈魂人物,就像樂團的指揮,千軍萬馬都歸他管。

  提起收入,他有點兒不好意思:“咱不靠這個,我有輛三輪汽車,沒有演出和訓練時,我就跑跑生意搞運輸,但什么事都不能耽誤了打鼓。因為有這個愛好,別說掙錢,就是賠錢我也干。”

  繞了一大圈,李永鋒才告訴記者,“因為我是全活,收入會高些,一年就是8000多元。”

  通過采訪,記者得知絕大部分鼓手都和李永鋒一個樣,是“上場演員,下場農民”。但有些鼓手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職業的鼓手教練,成了吃“專業飯”的農民。

  “現在像我這樣的教練人數不是很多,就幾十個,主要是教新隊鼓譜和一些其他的技術。”婁宏濤是原陽盤鼓的一名專職教練,雖是農民,但他全年都在周邊的村鎮教新鼓隊打鼓。他是官廠鄉柳園村人,從初中畢業到現在一直在打鼓,并打出了名堂,現在已是河南省舞蹈家協會會員。

  婁宏濤告訴記者,他如今一年到頭都閑不住,去年就教了12個新鼓隊,每個鼓隊說是教半個月,但一般都得一個月的時間。到了地方,村里管吃管住,日子過得還很舒心,整天干得都是高興活兒。

  現在婁宏濤每月的工資是1600多元,眾人都笑著說,人家吃住什么的都包了,他這錢的含金量可高。聽到這些,婁宏濤也憨厚地笑了。

  2

  “成立鼓隊非常偶然,是婁本森到俺家做紅薯粉條,勸我成立一個新鼓隊,加上俺也喜歡,就拉了一個隊伍。打鼓除了能賺錢,還能打出和諧來。”

  王有祥是官廠鄉全屋村地道的農民,按往常的年景,他春節過后就會到外面打工,雖說年紀大了,但干一些雜活還是舍得下力的。

  但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王有祥的生活軌跡:2009年春節前,已是柳園村鼓隊領隊的婁本森到王有祥家做紅薯粉條,兩個人閑來無事就聊了起來,婁本森勸他成立一個新鼓隊,并給他算了算經濟賬。

  “當時就覺得這是個好事,比在外打工有意思,但我還是擔心沒人教我們,直到婁本森答應俺找教練教我們,俺才下決心拉出一支隊伍來。”

  去年春節一過,王有祥就帶著1萬多元錢到鄭州購置了盤鼓和服裝。村“兩委”聽說后也大力支持,說教練的費用由村里出,并告訴新隊員,誰打鼓誰出鼓錢和服裝錢,結果不到一個小時,東西就被村民領完了。去年正月二十二,全屋村鼓隊算是正式成立了。

  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全隊的40名農村婦女已能在旗手的指揮下表演常見的節目了。看到這個成果,王有祥很高興,沒想到這些下地干活的婦女還真有些巾幗英雄的風姿。

  成立了鼓隊,就得帶著她們賺錢,不然就沒吸引力了。由于是新鼓隊,請的人家并不多,去年一年才收入1萬多元。“這是正常現象,大家都理解,今年就不一樣了,光今年春節到二月半,45天時間我們就收入快2萬元,其中一次還打到了省外。賺錢還在后面呢,你信不信?”王有祥高興地說。

  打鼓除了能賺錢,還能打出和諧來,把村里的留守人員組織起來,少了家長里短,多了干事的熱情。這是王有祥對打鼓的另一個認識和理解。

  王有祥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鼓隊有個女隊員叫孫紅娟,由于種種原因,28歲的她和婆婆過不到一塊兒,天天磨嘴皮,她的孩子也不讓婆婆帶,老人很傷心。加入鼓隊后,她的孩子沒人照顧了,王有祥和其他隊員就趁機從中說和,提出讓老人看孩子,她安心打鼓。結果,現在婆媳兩人好得很。

  “你說,這是不是打出來的和諧?”王有祥自豪地反問記者。

  3

  “現在我們是市場化運作,公司為全縣的鼓隊服務。有了演出單子,人數不夠時,我們就在幾個甚至幾十個鼓隊中挑隊員,再進行統一訓練、表演。現在我們的鼓隊多次獲得大獎,在外地名氣大得很。”   

  杜學修原是原武鎮文化站站長,從小就喜歡打盤鼓,在20多年前,他就和杜學仁一塊兒拉起一支盤鼓隊,但他沒想到現在打盤鼓變成一種職業,自己還成立了公司。

  杜學修告訴記者,原陽盤鼓源于唐代,興于武則天的親封。相傳公元686年武則天欲封禪于泰山,途經原武,民眾自發組織百面大盤(即盤鼓)十里相迎,鼓聲雄壯,氣勢軒昂,武則天大悅,欽封原陽盤鼓為“大德勝”。

  杜學修說,前些年盤鼓隊都是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鼓譜,人數都是三五十個,承接不了大的項目,只能在家門口接一些小活兒。這幾年,縣里非常重視原陽盤鼓,在縣里文化產業辦公室的引導下,他們在2006年成立了大得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把全縣的鼓隊統一到公司下面來,有了大活動就由公司統一組織人。2008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開幕式上,他們就組織了1000人的盤鼓隊,受到大家的一致贊揚。

  通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大得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下面的直屬隊伍就有4支,去年全年的收入是340萬元,成為全縣盤鼓隊中的佼佼者。

  提起現在的發展狀況,杜學修有點兒激動:“真是沒想到咱泥腿子能吃上文化飯。如今我們主要是到城里賺錢,這幾年我們跑遍了大江南北,北京、山東、湖北、廣東,還有江蘇、浙江、湖南等,都是受邀到那兒表演,收入很高。前兩年,為了讓人們更加了解原陽盤鼓,公司還專門制作了網頁,通過網絡來推介。”

  這些年,原陽盤鼓成了原陽縣的一張文化名片,獲得的榮譽數不勝數,獎杯、獎牌、獎狀都已能用百計。

  4

  “想了解原陽盤鼓,得找宋愛榮。”當記者想采訪原陽盤鼓時,縣委宣傳部的同志介紹說。原來,原陽縣非常重視盤鼓文化,成立了原陽文化產業辦公室,把擔子交給了宋愛榮,讓她主管起來。

  據宋愛榮介紹,原陽縣委、縣政府在盤鼓資源的整合上,首先以舉辦大賽的形式來引導鼓隊創新鼓藝,提升水平。每次大賽都聘請專家作為大賽評委,現場指導鼓隊提高表演技藝。幾年來,原陽縣先后舉辦了四屆盤鼓大賽,逐步統一了表演風格,整合了演出隊伍。

  其次是通過組織形式對盤鼓資源進行整合。針對鼓隊小、散、亂,不易組織、單打獨斗、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及時組織成立了盤鼓協會,將過去的100多個小集體整合為現在的3000余人的大團隊,確保大活動打得出、走得成、演得好、叫得響。

  同時,原陽縣為探索盤鼓產業發展的新路子,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到盤鼓經營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企業。

  對于盤鼓產業的發展,宋愛榮告訴記者,原陽縣早已謀劃好藍圖。全縣盤鼓產業以現有的116個鼓隊為基礎,走引導、培訓、輻射、帶動、規模發展之路,逐步建立豫北最大的盤鼓培訓基地和中原鼓舞藝術中心,同時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帶動鼓舞培訓、盤鼓制造、演出服飾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相信用不了幾年,原陽的盤鼓文化產業將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這必將讓更多的農民從中受益。”宋愛榮躊躇滿志。【原標題:原陽盤鼓:敲敲打打進城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2010年4月15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