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賀老師出生于號稱“人間天堂”的江蘇蘇州,她從小在一個蘇繡世家長大。蘇州作為太湖邊上的一座美麗的江南城市,不光是富饒的魚米之鄉,它更是我國明清兩代刺繡與工藝雕刻技藝達到頂峰的地方,它作為皇家用品的供應地長達幾百年之久。在這樣的環境中,王信賀從小就跟著大人學著做刺繡,學著繡花。家庭的熏陶再加上自己的喜愛,8歲的王信賀即可分繃獨繡,深得刺繡藝術的精髓。
八十年代末,王信賀從蘇州來到了河南新鄉,并把家安在了新鄉。自己周圍的環境雖然改變了,但不變的仍然是她對刺繡的喜愛與熱情。這種熱情伴隨著她從江南水鄉來到了中原大地。有時,人們會問她,新鄉與蘇州有什么不同,來到這里對她的刺繡作品有沒有較大的影響,她總是笑著說,這里的人們很友善。她在新鄉已經20多年了,雖然氣候的干燥對她的作品有些細微的影響,但是新鄉這座好客的城市依然成了王老師的第二故鄉。
王信賀老師的刺繡作品,無論是古今名人字畫,還是攝影寫真油彩,逼真的藝術效果都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工筆細描,則惟妙惟肖,讓人如臨其境,如睹其物;山水寫意,則意流筆端,讓人回味無窮,妙不可言。《月下箜篌圖》,則華裝鋪地,衣褶流光,玉指撥動琴弦,讓人仿佛聽到了千年的回響;《乾隆鷂鷹圖》,則鷹視回眸,毛發畢現,不愧為上乘之作;作品《眸》,則光線搭配,反差分明,灰暗色調里顯出眼眸的清澈,給人一種強烈的空間感;《西子浣紗圖》,則婉約清麗,倩影迷人,弱骨中透著萬種柔情。每幅作品無不浸染著心血,每幅作品無不圖案工整雋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多變、繡工精巧細膩,充分體現了蘇繡“精、細、雅、潔”的藝術特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信賀在刺繡技法上不斷領悟,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嘗試用不同的的針法來表現國畫、攝影、油畫等不同藝術題材作品的風格特點,讓自己的刺繡作品既不失原作的風采神韻,又獨具刺繡特有的藝術味道。在對作品中人物肌膚、色彩濃淡、光線明暗的處理上,王信賀發明了“針上調色法”,用一根繡針穿上不同顏色的絲線,根據圖案的需要,可調出100多種色彩,形成色調明暗的對比變化,把畫面處理的更加細膩,真實,自然,盡得其妙。真是一根繡針,于指尖飛轉騰挪,縷縷絲線,交錯分合,在絹帛上變幻出多彩的畫面。
付出就會有收獲,王信賀的刺繡作品多次在大賽中獲獎。1994年作品《毛主席肖像》榮獲北京首屆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1998年作品《千手觀音》在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覽會榮獲金獎;2001年作品《蒙娜麗莎》在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金獎;2002年作品《敦煌飛天》在第四屆上海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覽會上獲得金獎。
隨著獲獎次數的增多,王信賀的名氣也也來越大,有很多慕名而來的年輕人想向她學習刺繡技藝。可當她得知他們只是想學著玩玩而已,就像學習十字繡一樣隨意。她就會明確地對他們說,刺繡和十字繡不一樣,它需要長時間的學習針法,更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到創作里面,沒有三五年的功夫,是繡不出東西來的,如果不能堅持的話,就不要在這里浪費時間。王信賀創作一件刺繡作品需要很長時間,短則幾月,長則數年。她常說,創作的過程,就是你領悟這幅畫精髓的過程,你要拆分這幅畫的構圖結構,你要細想這幅畫的色彩搭配,然后,再結合整幅畫面選擇相應的針法,相應的施色走線方式。一幅精美繡圖的產生過程,就像在孕育一個新的生命。沒有哪兩副作品是完全一樣的,沒有哪一副作品是在簡單的重復著過去。
當人們贊美著王信賀的繡圖,想購買她的作品時,又總是嫌作品價格太高。這時,王信賀總是打趣地說:“你算算一個月工資兩三千塊錢,一幅作品做下來就多少錢了。”在她的眼里,作品消耗的不是針線,而是創作者的感情與體會。王信賀賣作品并不僅僅以錢為最終目的。當她遇到她眼中的有緣人,就會慷慨地把作品的價錢打一下折,為自己的作品找到一個好的歸宿,好的知己。在王信賀的心里,有人欣賞,有人會欣賞,就是她最大的開心,就是她接著做下去的動力。
現在,王信賀老師的工作室人越來越多,精美的作品銷售到越來越多的地方,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領略到刺繡這項藝術的魅力。
王信賀簡介:
王信賀,女,祖籍江蘇蘇州,現居河南新鄉,1954年出生在蘇繡世家。1976年7月畢業于江蘇省美術學院,1976年8月她被蘇州刺繡研究所聘為高級工藝,2008年被聘為河南省中國中部崛起促進會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民間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其作品有《毛主席肖像》、《千手觀音》、《敦煌飛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