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園老住戶門前,如今還保留著石榴樹。
□本報記者 趙新顏
滔滔黃河流長,巍巍太行蜿蜒,孕育了牧野大地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豐厚的文化底蘊凝聚著世代新鄉人的精神與情感、智慧與價值,滲透到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而地名正是其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層面。
牧野大地的每一段歷史,都有大量流傳久遠的地名故事,可謂是一座地名文化資源“富礦”。
“這些故事,有的幽默風趣,有的氣勢恢宏,有的優美動人。”市地名辦主任朱性有告訴記者。兩年來,市地名辦組織眾多專家、學者及民間人士收集數百篇地名故事并編撰成冊。
新鄉地名故事融歷史與傳說為一體,記者擷取其精彩部分,以饗讀者。
石榴園源于柘榴園
老城新鄉遍植石榴樹,每逢農歷五月,榴花燦爛,香飄全城。近年來,石榴花又被奉為市花。但新鄉是從何時起遍植石榴的,卻鮮為人知。
石榴園是新鄉老城區最早的鬧市區之一,北臨衛河水,南抵環城河,西至勝利街,東達北關街。明代以前,這里一片荒蕪。清咸豐年間,新鄉出了一個進士,名叫衛榮光,被選為庶吉士,后歷任安徽按察使、浙江布政使、護理巡撫、浙江巡撫。有一年,衛榮光從京津兩地帶回幾棵柘榴樹苗。衛家在北關一帶修建衛家大院的同時,在衛河南岸堤坡上開辟出三四畝大小的花園,栽種了柘榴樹苗。后來,居民紛紛引種柘榴樹。幾年后,就形成了大面積的柘榴樹林,人們稱這一帶為柘榴園。
柘榴樹屬落葉灌木,耐旱,花紅,果實味酸,根皮可入藥,其特性頗似石榴樹。隨著柘榴園的擴大,很多人都將柘榴誤作石榴,栽種了越來越多的石榴樹。漸漸地,人們將柘榴園改稱石榴園。
雙石橋初建于唐代
雙石橋是新鄉老城區歷史較為悠久,名氣較為響亮的地名之一。據說,遠居***的新鄉人也念念不忘雙石橋。雙石橋之名,顧名思義源于橋,如今有形的橋早已不存,僅有一個雙石橋小區。
雙石橋起初為木橋,初建于唐代,位置就在今天的勝利街與西大街交會處,此事見諸于明代相關史料。公元1451年,有個叫李成的人曾改建此橋。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有個樂善好施的人叫臧榮,將木橋改建為石橋。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1619年),新鄉知縣苑垡在石橋(時稱衍慶橋)兩邊增建南北二橋,與衍慶橋合為一體,構成“一步三座橋”的奇觀。后來,該橋又經一名叫張登的人修葺,改稱西門大橋。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年~1644年),新鄉知縣米壽圖再次修葺。再后來,孟姜女河曾一度干涸,南橋廢棄,成為兩橋,俗稱雙石橋。
從公元618年木橋初建時算起,這座橋存在了近1400年,可謂新鄉歷史上較為長壽的橋梁了。雙石橋也是老城區最早的鬧市區之一,明代大臣張縉彥曾曰:“而東西南北之橋俱造成焉,如虹如梁坦坦焉樂游之矣。”有位名叫衛大中的新鄉人曾撰寫捂聯:“行有私瞞不過己,未怕對天對地對神明,先對自己。士無恥成不得已,漫說為圣為賢為豪杰,且說為人。”此聯意在盛贊捐資修橋行為。
將軍之名化為村名
新鄉工業園區(現稱新鄉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一座名叫第五疃的村莊。
因第五疃這個村名較為鮮見,人們不禁會問,難道還有第四疃、第六疃不成?其實,第五不是數字,如同東方、諸葛、司馬一樣,第五乃是復姓。疃,是指由駐軍演變而成的村落。
該村歷史悠久,可追溯至西漢時期,當時該村屬延津管轄。黃河流經延津,朝廷在此駐扎軍隊,平日屯田,戰時出征。有一名叫第五倫的將軍,禁止枉殺耕牛,上書要求抑制外戚擅權,頗受朝廷賞識。相傳,這位將軍曾率兵駐扎于該村。屯兵期間,他體恤民情,倍受百姓尊敬,為紀念他,百姓將村名改稱第五疃。
朱元璋討飯黃家屯
鳳泉區耿黃鄉有大、小兩個黃家屯村。相傳,很久以前,有黃氏兄弟遷此建村,名黃家屯。后兄弟分家,老大居西謂西黃屯,老二居東叫東黃屯。清朝時,村名改為大、小黃屯村。
元朝時,黃家屯人以黃姓為主。有一年除夕,來了個要飯的,年僅十二三歲,衣衫襤褸,面黃肌瘦,手捧豁口破碗,凍得瑟瑟發抖。小要飯的路過一家高門大戶,見一小少爺正在喂狗,憑他的經驗,富人心狠不會施舍與他,便準備離開。誰知那小少爺叫住了他:“喂,小叫花兒,過來!喊我聲爺爺給你個包子。”小要飯的偏有些骨氣,直往前走。聽身后有動靜,扭頭一看,惡狗撲了上來。小少爺喊道:“咬他。”惡狗咬得他鮮血直流,那少爺卻哈哈大笑。
小要飯的躺倒在地,疼得渾身打顫,眼看是過不去這個年了。一名好心的大嬸將他背回家,替他包扎,熬姜湯為他驅寒,把一家人都舍不得吃的雞蛋也給他吃了。臨走時,大嬸還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雞殺了為他送行。小要飯的心中暗記,小少爺姓黃,大嬸姓張,若有出頭之日,定當報恩報仇。
一晃一二十年過去了,元朝被滅,明朝建立。誰料,開國皇帝朱元璋正是當年那個小要飯的。
朱元璋下旨,將黃家屯的黃姓人,不論男女老少斬盡殺絕,將黃家的千頃土地分與張、姚兩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新鄉地名多營、堤、鋪,最能反映新鄉歷史前進的軌跡。新鄉地名中的營,一般指屯營或扎營,既是戰爭遺跡,也是生產力的一種組織形式,是軍政融合的產物。經歷代變遷,而今新鄉仍有18個村莊帶營字。民間相傳,岳飛在新鄉抗金時,扎了18座大營。這并非史實,是人們將美好事物集于岳飛一身的結果,是人們崇尚“九”或“九的倍數”的結果。據史料記載,輝縣、汲縣、淇縣、延津、封丘等地曾設有48個軍屯,軍屯兼有傳遞情報的功能。后來,這幾處軍屯也曾變作驛鋪。隨著郵政事業發展,有郵政功能的驛鋪形成了村落,多沿用鋪作為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