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信陽

信陽民歌解讀

2013/9/9 18:02:20 點擊數: 【字體:

 
    民歌是人民音樂生活的結晶,是集中了勞動人民智慧,經過長期發展和千錘百煉不斷推陳出新而形成的民間音樂藝術,它不僅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才華和智慧,而且體現出勞動人民豐富的精神世界,客觀地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社會各個歷史時期中的生產和生活狀況,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取向。

    信陽地區位于大別山北麓,地處淮河上源。這里南部群山疊翠,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平原遼闊。信陽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民間音樂藏量極豐。有《花鼓戲》、《咳子戲》、《皮影戲》、《吹打樂》、《地燈》、《民間歌曲》等,被稱為“歌舞之鄉”。

    上古時期,淮河流域居住著以少昊為首領的東夷集團。東夷又稱淮夷、九夷。這里的先民以鳥為圖騰,認為鳥是神的化身,是人與神溝通的使者,是部族的保護神。他們注意聆聽鳥的歌唱,認為那是神的聲音,當他們意識到應該求得神的保護時,他們又在鳥的飛翔中萌生了“巫”(舞)的意識,所以淮地的先民們對聲音語言和肢體語言是極其敏感的。商人喜歌舞,敬鬼神,這與商君成湯出身于東夷集團不能說沒有一點關系。從商至周至楚,淮地先民信神事鬼,巫風極盛。巫的盛行,客觀上發展了原始歌舞。星移斗轉,當巫走下神壇完成了由娛神到娛人的轉變而流入民間時, 淮地歌舞的興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詩經》中《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召南》,有人認為是河南與湖北之間的民歌,即大別山和桐柏山周邊的民歌(見程云著《略論孔子的音樂觀》,人民音樂1980年第9期)。所以地處淮河上源的信陽歌舞應該說源遠流長,其“歌舞之鄉”的由來有其悠遠的歷史根源。

    明清時期,信陽地區戲曲及歌舞極盛,清乾隆《光山縣志》勸民詩曰:“……或借迎賽名,或乘劇余興,高燭夜呼廬,一唱百十應。”這與燈歌一唱眾合的特點十分吻合。由于信陽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使東西南北各種聲腔的戲曲及風格各異的民歌于此匯集。因而我們可以看到《豫劇》《京戲》,湖北的《花鼓戲》,安徽的《黃梅戲》,甚至江西的《采茶戲》。我們還可以聽到皖南民歌《慢趕牛》,湖北民歌《趕五句》,河北民歌《小白菜》,甚至江蘇民歌《紫竹調》、《無錫景》。流行全國的民歌《孟姜女》、《茉莉花》在信陽到處傳唱并產生多種變體,著名曲牌《鵲踏枝》、《香柳娘》、《二番》在大別山流傳而鮮有人知。信陽民間音樂不管是出于無奈或是出于寬宏,它畢竟接納了相當部分的外地民間音樂,并將其菁華吸收溶合進自己的軀體中。

    信陽民歌同樣以它博取的胸襟和宏大的包容性,吸收融化了某些外地民歌的音調,但是這種博取和兼收并蓄雖然豐富了自己卻又削弱了自己的個性,甚至我們自己有時也難 以分辨哪些是信陽特色,哪些是外地風味?所謂民歌色彩區是民歌風格個性特別突出明顯的區域,而信陽處于各民歌色彩區邊緣的結合地帶,它的個性似乎無奈地被各地民歌地交融所磨蝕,它在各種風格的民歌聚匯中被裹上一層灰朦的外衣,它的特色似乎變得蒼白模糊,變得不再亮麗。于是我們同樣無奈地看到這么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信陽地區蘊藏著大量民歌(1978年至1982年共收集民歌5000余首),另一方面被音樂界認可具有突出個性并可作為一個區域代表的民歌又寥若晨星。上世紀80年代以前,介紹信陽民歌的書刊極少,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中國音樂詞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詳盡介紹了安微的《慢趕牛》、湖北的《趕五句》這種單一體裁的民歌,而具有龐大民歌體系,包含了所有民歌體裁及結構形態的信陽民歌卻只字未提。

    具有悠遠歷史和深厚音樂文化底蘊的信陽民歌,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不然它不會歷千年流傳而不衰,它會被浩如煙海的中華民歌淹沒溶化而不留一絲漣漪。如果我們這樣認識,那么在中國民歌中,信陽民歌應該擁有它原本應該擁有的地位。

    信陽民歌究竟有什么特色?它的曲調、結構及表現方式如何?它有沒有一個發展過程及屬于自己的體系?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一、信陽民歌種類

    中國民歌的分類法主要有三種,即題材分類法、體裁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混合分類法)。如果按體裁分類法,信陽民歌主要有四類,即號子、田歌、山歌和小調。另外尚有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歌舞小戲——地燈(多一戲一曲,一丑一旦表演),其音樂唱腔,我們稱為“燈歌”。

    號子,或稱作勞動號子,它產生于勞動并依附于勞動,其旋律性隨著勞動的強度、節奏、動作同期率的快慢增強或減弱。它的音樂結構比較原始簡單,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合或一個領唱眾人幫腔,歌詞具有即興性。信陽民歌中號子主要有:商城縣的《打夯號子》《石硪號子》,潢川縣的《架包號子》《搬運號子》,固始縣的《拉纖號子》《搖櫓號子》《撐篙號子》等。

    信陽田歌頗具特色,是農人從事田間勞動集體演唱的民歌。演唱形式為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其歌詞多半具有即興性,部分為當地流傳的五句式歌謠,少量歌詞有敘事性。田歌曲調優美,節奏較為舒緩。比較典型的有:信陽縣(平橋區)、羅山縣一帶的《打劉海》,潢川縣、光山縣一帶的《車水歌》、《秧歌》,固始縣的《單呀油》、《雙呀油》、《打丫頭》,商城縣的《呀呀喲》、《干嫂子》等。

    田歌在演唱形式上具有號子的特征,在旋律音調和曲式結構上又有山歌的特性,它既不同于號子,又不同于山歌。從本質上看,它仍舊依附于勞動而存在,還沒有完全從勞動的制約中解脫出來。從民歌的發展角度講,它應該是介于號子和山歌之間的一種民歌體裁。

    山歌主要不是配合勞動依附勞動,它伴隨勞動而存在,或者說它基本上已從勞動的制約中解脫 出來。信陽山歌,我們多稱之為“五句山歌”,羅山縣稱為“五句聯”,光山縣稱為“隔山應”。它的歌詞 通常為五句,前四句有起承轉合的韻味,最后一句多半點題,如固始縣的《露水花》:

露水花開咋真香,

咋該攀在蒿根上?

有好花來無好樹,

有好妻子無好郎。

小乖姐人強命不強。

    五句山歌音樂結構自成體糸(下面詳談),是信陽獨特的民歌種類。

    除五句山歌外,還有其它形式的山歌,如潢川縣的《盤歌》,商城縣的《對山歌》等。

    一般認為,小調已經脫離開勞動的制約而趨向于獨立和完整的藝術境界(何振京著《漢族民歌簡述》),因此隨著人口流動和經濟交住,小調流傳面廣,各地區間小調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從而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復雜格局,民歌屬地的爭論多由此而發。信陽地處南北交通要道,小調數量較多,較具當地特色的有《砍柴調》、《十把扇子》、《十繡》、《虞美郎》、《么姑娘》等。

    地燈也是信陽頗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多在元宵節期間表演,四周花燈高照,中間劃地為臺,因此有人稱為“地花燈”。就其性質而言,地燈屬歌舞小戲,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鑼鼓擊節,眾人幫腔,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載歌載舞,其唱腔部分稱為“燈歌”,主要有《夫妻觀燈》、《打六望》、《賣桃子》、《打桑葉》、《勾雞》等。

    若以題材分類,信陽民歌主要有:農事歌、節氣歌、哭喪歌,表現愛情的民歌,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革命民歌,建國后產生的新民歌等。其中反映土地革命戰爭的民歌不僅數量多,而且影響大,如《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

    總體講,信陽民歌可以用歷史悠久、數量眾多、種類齊全、題材廣泛概括。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浉河區檔案信息網 2012-09-0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息夫人》與息夫人之愛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