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又稱“燈影戲”、“提影戲”、“挑皮影”或“影戲”等等,是廣泛流傳于我國民間的一種造型藝術與戲曲藝術相互影響、并行發展的綜合性藝術。皮影戲 起源很早,漢代、唐代已經盛行,更有學者考證認為周代宮廷里就開始白天演傀儡、夜晚唱皮影的娛樂。這種藝術不斷成熟,在全國發展為河南、山西、陜西、唐山 四大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其中,河南皮影戲以羅山皮影戲為代表。
羅山皮影始于宋代。《羅山縣志》記載,羅山皮影源自河北灤州,從明嘉靖年間(公元1552年至1566年)開始在羅山縣繁衍生長,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筆者認為皮影戲在宋代已經基本成熟,北宋末年應該已經傳到距離東京開封不過300公里的信陽軍,并在今天的信陽市、羅山縣、光山縣、潢川縣一代流 傳。
皮影戲取材牛皮、驢皮。羅山皮影的影人用牛皮制作,工序復雜,制作精美,影人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生、旦、凈、丑行當齊全。各色影人基本臉譜化,每個小人在影幕上一出場,孩子們都基本能判斷其善惡忠奸。影人的頸部、雙手用鐵絲插上竹竿,就可以隨意行走、做出各種動作,特別是持刀劍戰斗。上世紀80年代以 前,當地還有做成小皮影人給孩子做玩具的風俗?梢娖湓诿耖g的魅力。
羅山人把皮影戲的演出班子叫“一擔箱”,班子并沒有特別取名,而是以領班師傅的名字來區別。每個班子一般由8個人組成,全箱(道具)為120套剪影,一塊 長6尺、寬3尺的白布作影幕。表演時,師傅用第一人稱、不同的嗓音、唱腔來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多時,一個師傅雙手要挑七八個影人,演七八個角色,鋪排演繹 大場面。樂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還要伴唱。伴奏樂器主要是胡琴、嗩吶、鑼鼓。羅山皮影用本地方言道白、對話,唱腔特色鮮明,曲調簡單而優美。藝人們特別有 創新精神,除吸收河南地方戲曲唱腔外,還大量借鑒、使用信陽的山歌、民歌、燈歌等多種形。
2006年,羅山皮影被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民間文化遺產搶救項目。2008年,羅山皮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09年,羅山縣潘新鎮(皮影)入選“河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