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縣茶工正在炒茶
信陽茶農在茶山采茶
【原文摘登】
曾經,茶葉是山里人換鹽換米的什物,相當于雞窩里溫熱的雞蛋。
“科學發展”的號角驚破了山里人的夢境,原來咱們在捧著金碗要飯。開發茶山,刻不容緩!全市茶園面積由原來的幾萬畝發展到120萬畝,綜合產值33億元,多家茶葉專業合作社集結百萬茶農闖市場,茶農人均增收數千元。
上世紀末幾十元一斤的茶葉現在動輒幾百上千元。茶鄉人不但把家鄉的溝溝坎坎全部種上茶,還開起了茶莊,辦起了茶館,興起了茶市,并借茶園招徠游客。
從“茶葉節”到“國際茶文化節”,從過去的經貿合同幾百萬元,到今年的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這里有信陽人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積極探索,但更多的是老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摘自《茶經濟富了茶農靚了信陽》2010年5月8日一版
蜂飛蝶舞四月天,嫩芽一葉香滿城。
春日的信陽,茶韻悠悠,茶香裊裊。高山低陵、河曲洲園間,碧波萬頃。一葉葉精靈似的“嫩芽”神奇迭現,茶農們醉了,茶客們醉了,信陽城醉了……
穿越千年茗香不減
信陽飲茶興于唐,盛于宋。蘇軾曰,“淮南茶信陽第一”。在1919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信陽茶獲得金獎。
近年來,“信陽毛尖”在全國綠茶評比中,頻頻獲獎,毛尖這葉嫩芽穿越千年至今天,茗香絲毫不減。
清明時節,杜鵑啼血,桃柳含笑。一夜之間,茶園里便浮出了一層嫩嫩的新綠,如針似芒,直指青天。取一瓢山泉煮沸,看碧綠的毛尖瞬間在水中綻開、翻滾、沉浮,載浮載沉,仿佛進行一場曼妙的表演。茶色碧綠澄清,茶味醇和鮮靈,茶香清幽悠遠……
“好山好水出好茶”。山水之間的信陽藏大美而不言,納秀色而內斂。一座座茶山靚起來了,一個個新品牌響起來了,一個個山村富起來了。茶節讓茶農挺起了腰桿,綻開了幸福的笑容。
2010年5月8日,本報一版頭題報道《茶經濟富了茶農靚了信陽》寫出了信陽茶經濟的無窮魅力:信陽山水,因茶而鐘靈毓秀;老區人民,因茶而神采飛揚。以后,每年采茶季節,本報就要報道茶葉開采消息,每年茶文化節前后,本報都要大篇幅報道茶鄉人民喜迎茶節的盛況,河南日報與信陽毛尖結緣深厚!
深謀遠慮持續發展
2010年,信陽紅茶橫空出世,實現了信陽茶產業由綠到紅、紅綠比翼齊飛的轉變。業內人士稱,無論是規模產量,還是品牌“躥紅”速度,“信陽紅”都堪稱傳奇。
在前不久公布的2014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白皮書上,信陽毛尖以52.15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居“2014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第三位,并榮獲“最具帶動力品牌”稱號。
信陽市茶辦主任魏勇介紹,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茶園面積達210萬畝,開采面積110萬畝,茶葉產量達5.7萬噸,總產值85億元。
未來信陽茶產業向何處去?此間專業人士分析,信陽茶葉企業要做好四個升級:品牌升級,深度挖掘信陽茶葉品牌的內涵,對茶葉品牌的規劃、建設、傳播和發展進行全程和全面整合和提升;通路升級,開設各類專賣店、大賣場店中店和超市專柜,改善消費者購買的便利性;產品升級,提升茶產品的品質穩定性;服務升級,提升服務的專業性、情感性和文化性。
各縣區、各有關企業努力加強市場調研,針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堅持多茶類發展,不斷調整產品結構,豐富茶產品,延長產業鏈,除加強信陽毛尖、信陽紅等高檔茶生產外,還注重中低檔茶的生產。統計顯示,除信陽紅外,黑茶、烏龍茶、花茶等其他茶類產量400萬公斤,產值5億元。全市茶葉產量、產值較上年均有大幅提升,再創歷史新高。
品茶論道文化信陽
信陽人好茶。在信陽人看來,沒有了信陽毛尖清新的芳香,就沒有當地人恬靜優雅的生活。
有朋自遠方來,必先上茶,這是信陽人一般的家庭禮俗。一杯熱茶捧著,親朋好友的敘談才親密無間,氣氛融洽。茶,在信陽人友情的錦緞上,猶如織錦的金梭,往返穿行,運載著縷縷情絲和綿綿厚誼。
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隨著茶產業的興盛,信陽茶館也成了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茶館、茶樓不再局限于茶葉本身的經營,而在注重自身文化品位的經營和提高。
信陽的每一處茶館就是一處世外桃源。信陽茶人劉文新說:“我想為那些喜歡茶文化的人營造一種場所,讓他們感受到茶葉和茶文化的無窮魅力。”文新茶樓不僅開到了北京、上海,還開到了香港。
2009年以來,信陽連續五年獲得“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稱號。國家園林城市、國家雙擁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市、中國休閑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創業之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國最佳環保示范城市……一項項“國”字頭殊榮飄落信陽。
如詩如畫,似夢似幻。茶鄉信陽,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靚麗俊美。
(原標題:嫩芽一葉香滿城)作者:胡巨成 鄭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