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研究——兼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
活態性保護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界普遍認同一種保護原則。作為一種保護的原則很少異議,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中如何進行活態性保護則成為關鍵。2007年,國家“十一五”期間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設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給如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提供了答案,但由于還處于試驗性階段,因此,當時設立的10個文化生態保護區暫定為“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0年,文化部發布了《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2012年,文化部發布的“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建設模式和整體性保護方式。”【1】,“文化生態保護區”已經不再是“實驗區”,但其建設模式和保護方式等仍然需要探索。本文通過對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分析,擬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進行實證性思考。
一、羅山皮影戲傳承的地理區域與文化生態概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等)、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經濟形式、語言環境、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共同構成的區域及環境。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保護的對象應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狀地所屬區域及環境的文化生態系統。我們通過羅山皮影戲傳承的地理區域與文化生態概況考察,簡要了解羅山皮影戲傳承的區域及環境,然后再具體分析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即其文化生態系統。
羅山皮影戲傳承的主體區域在羅山縣境中南部及中南部毗連地區,從地貌來看,這部分地區都屬于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帶。北部屬平原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大戲如豫劇、曲劇等行走、搭臺,中南部屬于低山丘陵地帶,地勢不平,交通不便,大戲進不來,搭不成臺。皮影戲則由皮影戲傳承人背起一擔箱就可以游走于山野鄉間,不避地勢、交通的復雜。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已八十高齡的岳義成老師傅在雨中的山野小路上依然健步如飛,行似年輕小伙,這與他一輩子在山野鄉間奔走唱皮影經歷密切相關。
羅山縣的歷史文化也為羅山皮影戲的流傳提供了文化氛圍。明清時期,就有外來商賈來羅山經商,興建會館戲樓。河口寨金龍寺大王廟戲樓就是湖廣商人于乾隆三十六年所建。【2】1此外,羅山雖屬河南,表現出中原文化的風采,但地處淮河以南,且南部與湖北大悟縣接壤,歷史上又與其有地域聯系,也受到荊楚文化的浸潤,羅山地域文化生態顯示出豫風楚韻的特點。這種特點正如羅山縣地形地貌所顯示的東北低,西南高的特征,西南高,可接吹來的北風,東北低,可入流進的溪流,風拂水潤形成豫風楚韻的自然生態。這種自然生態進一步影響到百姓的生產生活,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而羅山皮影戲正是這種具有豫風楚韻文化生態特征的地域民俗文化典型代表。
二、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及其構成分析
皮影戲是江湖中的一個行當,像其他行業一樣也要走江湖。“江湖”一詞語出《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3】242,這里的江湖指的是廣闊逍遙自在適合性情的地方。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4】421。里的江湖則用來指民間社會,有與朝廷相對的意思。近代以來武俠小說里俠客所闖蕩的社會也被稱為江湖,古龍先生在其一本武俠小說里還為讀者留下一句經典臺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上述為我們提供了江湖的兩方面特質,一為江湖是一種邊緣性的社會存在,二為江湖是一種民間性的文化存在。因此,筆者認為江湖是與官方制度及行事方式和對象范圍不同的存在于民間社會中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羅山皮影戲的傳承便依賴于皮影戲的江湖,也即是皮影戲傳承的社會文化生態。羅山皮影戲傳承人演藝的同時,也是在皮影戲江湖上行走,演藝的過程也是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逐漸生成的過程。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共同構成了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一是自然環境,即傳承人的生產生活環境;二是表演情境,即傳承人從藝演出的現實語境;三是網絡關系,即傳承人相互交往所形成的一種無形的社會組織關系網絡;四是信仰習慣,即傳承人的認同基礎,也是傳承人之間相互聯絡的紐帶。
1.傳承人的生產生活環境
羅山皮影戲傳承人的生產生活環境是羅山皮影戲傳承的最基本的因素。羅山縣境屬于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帶,稻子是該地區主要的農作物,且一年一季,因此,境內民眾基本的生產生活在外出務工潮出現之前主要依靠山地之外的水田。這就決定了羅山皮影戲的傳承人并非專職皮影戲藝人,主要還是來自田間地頭的農民,甚至連做影人的原料也是來自田間地頭的水牛。所以演唱皮影戲是羅山縣境內民眾的一種業余行為,盡管這種行為已經構成一個行業,但是,如眾多皮影戲傳承人所言,演唱皮影戲不是養家糊口的主要方式,所以行走于皮影戲江湖還要有基本的生存基礎,即是要維護好基本的生產生活環境秩序。羅山縣子路鎮熊鳳金師傅說:
皮影行當都是業余愛好,不能養家糊口,我里父親為唱皮影戲放棄了工作,最后也沒有留下什么。現在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不出去打工也要好好種田,剩下的都是老年人在演唱,但也不是常年演出。[1]
皮影戲的演出、技藝的傳承還主要是基本生產生活環境秩序正常情況下的業余行為,羅山皮影戲傳承人農忙一定忙農,比如在插秧及收稻時節絕不會丟下田里活計去行走江湖,只有在農閑時才外出表演皮影戲。所以羅山皮影戲傳承的自然環境基礎是其歷史生產生活環境的延續,而當外出務工成為潮流,收入超過田地收成時,羅山皮影戲的傳承也就失去了將年輕人留住的生產生活基礎,其傳承也受到莫大影響。目前,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正是因為種田許可糊口而不足以致富導致青年人外出打工而使其傳承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2.傳承人從藝表演的現實語境
表演理論認為表演行為是情境性的行為,它在相關的語境中發生,并傳達著與該語境相關的意義。語境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確認,其中在表演民族志中最重要的組織性原則是使表演得以發生于其中的事件(或場景)。【5】31-32皮影戲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的造型屬于美術,唱腔又是音樂,影人屬于工藝,劇目屬于文學,演唱屬于具體的表演行為。羅山皮影戲表演行為的發生也賴于其現實語境。據筆者的調查,羅山皮影戲表演行為發生的現實語境不僅可以從演唱時交流的語言及腔調來確認,而且可以從境內慶典性的“事件”確認。一方面這一區域“以民歌為例,約占淮河流域三分之一面積的西部山嶺丘壑區,山歌是其流傳的主要民歌類型”【6】66-69。羅山皮影道白用的正是流行于淮南鄂北的鄉村俚語,而唱腔正是來源于這一區域民眾的山歌和民歌小調。因此,這一區域的民眾特別喜愛羅山皮影戲,京劇、豫劇等大戲因語言及唱腔跟當地民眾的方言和山歌調不一致,不及羅山皮影戲如此廣泛流行。另外,羅山及周邊地區的民眾確實存在請皮影戲演唱的習慣,羅山縣境內及周邊地區民眾只要有生小孩、生牛犢、娶媳婦、發大財、考大學、蓋房子等“事件”發生,都會請皮影戲傳承人來演唱皮影戲。在北方的農村,比如筆者出生的豫東農村,考大學、發大財、娶媳婦等也有唱戲的,但都是在廟會上唱,而羅山縣境內及周邊地區民眾都是在家門口唱。春節前后,到羅山縣農村,隨時都有可能碰到皮影戲的演唱,有的東家院子大些,戲臺直接搭到東家院子里。羅山皮影戲臺小,不占地方,容易搭臺,這也是淺山區皮影戲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筆者在調查中就碰到過娶媳婦、生小孩、考大學等演唱皮影戲的場合。羅山皮影戲同當地民眾的這些日常民俗生活事件聯系在一起,而這些日常民俗生活事件也就成為羅山皮影戲傳承人從藝表演的現實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