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陂由春秋時楚國令尹信陽籍人孫叔敖主持修建,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孫叔敖主持興辦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因水流經過芍亭而得名。工程在安豐城(今安徽省壽縣境內)附近,位于大別山的北麓余脈,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洼,向淮河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澇災;雨少時又常常出現旱災。當時這里是楚國的北疆的農業區,糧食生產的好壞,對當地的軍需民用關系極大。孫叔敖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組織當地人民修建工程,將東面的積石山、東南面龍池山和西面六安龍穴山流下來的溪水匯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個水門,以石質閘門控制水量,“水漲則開門以疏之,水消則閉門以蓄之”,不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澇成災。后來又在西南開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擴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達到“灌田萬頃”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