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信陽

信陽固始:客家人播遷路上的圣地

2015/6/2 15:22:12 點擊數: 【字體:

    固始與中華姓氏

    固始自古文風昌盛,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為“河南省十大文化強縣”之一。

    因歷史上有四次較大規模人口南遷,其后裔又逐漸播遷至閩、粵、臺、港、澳、東南亞和歐美各地,固始又有“唐人故里,閩臺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之稱。每年承辦由中國僑聯主辦的“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

    固始名稱來由

    固始縣境域古為先秦蓼國核心地區,蓼國故都在今固始城區東北蓼城崗,故固始有“蓼城”、“蓼都”之稱,本縣簡稱“蓼”。東漢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劉秀封李通為固始侯(“堅固通始”),固始侯封地(“固始侯國”)核心區域即在今固始,“固始”之地名自此延用,已近兩千年。

    固始歷史沿革

    夏、商為蓼國地。

    西周為蓼、蔣、黃、番等國地。

    春秋中期,楚滅此地諸國,建期思縣,固始彼時為期思縣之潘鄉,又名寢丘邑。

    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封大司農李通為固始侯,建立固始侯國,固始由此得名。至于固始一語來源說法不一,大致有“欲善其終,先固其始”、“堅固必先通始”、“固久之固,當自此始”、“通與帝首事,欲其堅固初始歟”等。

    唐朝以后建置穩定,多隸汝寧府或光州。其間商城(殷城)、期思屢次并入又屢次析出。

    元代屬河南江北行省汝寧府。

    清代固始主要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汝光道光州直隸州。

    民國主要屬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駐潢川縣)管轄。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其中一路(三縱)從三河尖渡過淮河,當年8月25日固始縣城第一次解放,次年,即1948年11月9日,固始縣城最后解放。

    共和國成立初期主要隸屬于河南省潢川專區,1952年潢川專區并入信陽專區,隨之并入。

    2004年,固始成為河南省首批五個重點擴權縣市之一;2011年6月1日,固始開始位列河南省十個省直管試點縣市。2014年1月1日,正式成為河南省直管縣,享有省轄市的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

    歷史上四次大規模遷徙

    上至秦漢下至明清的漫長歲月中,有四次較大規模的入閩移民,影響深遠。

    第一次是西晉末年隨著晉朝皇帝的南渡而出現的移民潮,史稱“永嘉南渡”。據史料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第二次發生在唐朝初期。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陳政入閩平叛,其兄陳敏、陳敷率58姓軍校增援,這些人都是固始人。到了陳政之子陳元光任漳州刺史時,已有兩批入閩開漳的87姓、近萬名將士及其家眷就地安家。陳元光父子因此被譽為“開漳圣王”。

    第三次發生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時期。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王審知三兄弟在黃巢起義影響下,率50多姓的幾千名農民義軍人閩,創建閩國,被封為“閩王”。

    唐朝這兩次大規模南遷均起始于固始。

    第四次大規模移民是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金兵攻陷開封,又有大批漢人隨宋室南遷。這些南遷的中原人多由固始渡淮河,到達江南的江、浙、贛、粵、閩和嶺南等地。

    在上至秦漢下至明清的1300多年漫長歲月中,中原漢民四次大規模的向南方移民,開創了中國東南邊陲歷史的新紀元。尤其是唐代兩次大規模入閩移民,對當時閩地的經濟和社會融入華夏民族打下了基礎,其歷史意義和影響力都是劃時代的。

    客家人播遷路上的圣地—— 固始

    固始縣歷史上曾作為中原地區向東南沿海數次大規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中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和深遠的影響,這些入閩先人的后裔逐漸播遷至粵、臺、港、澳及海外各地,形成了“臺灣訪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文化現象。

    據1953年臺灣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記載其先祖來自“光州固始”。由于閩國王潮、王審知均為固始人,宋代以后,不少福建人談及自己的祖先時,都說是從“光州固始”遷來。明清時期又有不少福建人遷至臺灣。從而形成了閩臺人對”光州固始“的祖根認同。

    據有關閩臺“移民資料”中介紹,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的族譜有16部之多,分布于福建晉江、莆田、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龍海、仙游、長樂、詔安等地 。在臺灣陳、黃、丘、宋、林等18部大姓很大部分族譜上都記載著其先祖為“光州固始”人。全國姓氏中全部或部分以固始縣為姓源的有:潘、蓼(廖)、蔣、寢、婁、肖、莊、安、英、甄、期思(期)、黃、沈、孫、復等。

    固始地域姓氏

    固始域地于春秋時期分屬幾個諸侯國,諸國先后滅于楚(吳),其地為楚之期思縣及雩婁邑地,如婁、蓼(廖)、番、蔣諸國族庶以國名為姓。另有出自鄉賢與地域尹長之姓氏,如孫氏。

    婁國之婁〔lóu〕  唐堯時代的封國,今固始東南80里陳淋子鎮北有婁雩故城遺址,亦即婁子國故城。西周時,婁子國已不見史載,其子孫當以婁為姓氏。

    蓼國之蓼〔liáo〕 (廖)西周初封國,姬姓,其地前為帝封偃姓之蓼北部,滅于春秋中期。故古籍亦載,蓼為偃姓,皋陶之后。或許固始歷史域地先后有二蓼國,先有夏初偃姓之蓼,西周后姬姓族封于蓼舊地,亦稱蓼,未詳。蓼,古代又讀作廖,故蓼也作廖。

    番國之潘〔pān〕  潘有二封,一為舜裔之封,一為周文王裔孫之封。舜裔之封,是夏初之封國,商末既滅。周初,又有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子季孫者,復封于潘,滅于何時何地,史料未載。固始之番為己姓封國,初封地當在今河南溫縣附近,經信陽長臺關,約于周宣王后期遷于古寢丘,即今縣城,國為吳滅。后番、潘作為姓氏合用為潘,番國后裔以潘為氏。

    蔣國之蔣〔jiǎng〕  是周初之封,于周宣王后期遷入固始域地。楚滅蔣后建期思縣,領淮西楚滅之諸封國地。蔣國都邑在今固始東北40里處蔣集鎮。蔣氏以國為姓,出自古蔣國。

    孫叔敖之孫〔sūn〕  孫氏有多源,其一源起自春秋時楚莊王令尹孫叔敖。孫叔敖“女庶孫輩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為孫叔氏,后去叔字為孫氏。孫叔敖,春秋楚國期思縣潘鄉人。春秋潘鄉,即今固始縣城一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