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四屆新縣民歌匯演
本報駐河南記者 陳關超
近日,在2016第四屆新縣民歌匯演中脫穎而出的原創民歌《美麗新西河》和童聲合唱《山野菜》兩個節目被確定參加今年9月份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美麗鄉村好聲音”明星演唱會,新縣有關部門目前正在有條不紊地準備著。
信陽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之處,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陽民歌形成了獨特的魅力,既有北方民歌之高亢、明亮、奔放的風尚,又有南方民歌的細膩、婉轉、亮麗、悠揚的韻味。信陽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地處江淮之間、融匯楚豫風格的新縣民歌作為信陽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民歌寶庫和眾多優秀的民歌傳承人。
在新縣“村村會唱民歌,人人愛聽民歌”,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家中做飯,村民都會哼唱幾句。全縣30多萬人口,約10萬人會唱民歌,具有豫風楚韻風格的民歌不僅在大別山區一代代傳承,而且飛出了大山,唱響了全國。
近年來,新縣高調推進民歌事業的傳承和發揚,自2010年起,每兩年一屆,已連續4屆舉辦全縣民歌匯演,此外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豐富群文生活,為民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
民歌、地燈戲、皮影戲、劃旱船,這些地地道道的新縣特色文化,成為每一個大別山人的“家鄉記憶”。為留存好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2007年,新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集民間文學、民間戲曲、民間音樂等方面的文字材料300余萬字、錄制音像資料50余小時,普查統計戲班16支,地燈戲班12支,民間歌手1000余人,分兩批公布了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71項。為提高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平,新縣文廣新局還精挑細選,推送一批具有一定藝術價值和廣泛群眾基礎的非遺項目,申報省、市級非遺項目。“地燈戲”入選河南省第四批非遺保護項目,“三壁吹打樂”“新縣皮影戲”“柴山堡大鼓”入選信陽市級非遺保護項目。陳卉、宋世亮、吳成珍等一批民間藝人,成為新縣民歌(信陽民歌)的省、市級傳承人。
特別是針對如何叫響新縣民歌品牌,新縣有關方面多措并舉。組織創作班子深入文化藝術之鄉千斤鄉、民歌基地八里畈鎮調研,走訪民歌藝人,搜集整理出《青枝柳葉》、《十送客人》等原生態民歌80余首,創作改編了《表哥表妹》、《打補丁》等民歌30余首,培訓了民歌手120余人;結合新縣紅、綠、古資源優勢,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創作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歌作品,為新縣民歌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如今,《豫南情調》、《正月里來》、《我想說》、《美麗新西河》、《田鋪人家》、《夢里老家丁李灣》等一大批反映新縣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贊頌新縣美麗風光,歌唱黨的富民政策和今日新縣群眾幸福生活的民歌佳作陸續唱響,并獲得了不同級別的獎項。民歌已成為新縣文藝活動的保留節目,成為新縣文化旅游的又一知名品牌。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四屆新縣民歌匯演中,著名音樂家鄔大為和伍嘉冀作為特邀評委來到新縣。其間他們深入新縣農村采風、調研民歌,在了解了新縣獨特的豫南民俗風情和紅色歷史文化后,兩位音樂家感到由衷地贊嘆和震撼,他們表示:“新縣是個可以讓民歌經典之夢想騰飛的地方,新縣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將會把新縣民間文藝事業、非遺保護工作和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并從此形成熱烈持久的群眾性文化工作熱潮,助推生態經濟發展和老區脫貧致富。”
唱民歌、紅歌不僅是對民俗文化和革命歷史的傳承,更成為新縣人民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為了更好地傳承新縣民歌,新縣文廣新局正在籌備開展“民歌進校園”“民歌進課堂”等活動,讓廣大中小學生了解新縣民歌、學唱新縣民歌、會唱新縣民歌,新縣電視臺還特別開辟了《每日一歌》、《民歌跟我學》欄目,為民歌傳唱營造濃厚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