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故里,閩臺祖地
引子
“能幫忙找一找固始縣魏陵鄉祥福里三井村嗎?”
“光州府固始縣傳慶鄉海下里,現在哪里?”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時任固始縣史志辦主任的張立先生等人開始頻繁地接受這樣的求助,接待來固始尋根的人。
這些地名,如今在固始早已不存,卻因為寫進了唐代跟隨陳元光、王審知入閩的諸姓族譜中,成為后世尋找祖根地的遙遠線索。但再遙遠、再渺茫的線索,也阻擋不住找尋的腳步。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已有閩、粵、臺等省和東南亞及歐美10多個國家近70個姓氏3萬多人次回到固始尋根謁祖。
固始縣蘇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蘇道德先生,親身經歷了2006年固始蘇姓與福建及東南亞蘇氏后裔的族譜對接。唐代,蘇義、蘇羨、蘇益三兄弟隨王審知入閩,經對比族譜,確定固始蘇姓為蘇羨后裔,福建一方則為蘇義后裔。
更多的尋根者,則因為固始本地族譜的缺失而無法直接對接。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對固始作為根祖地的崇敬,每逢固始根親文化節,去拜一拜帶先祖南徙的陳元光、王審知的祖祠、故居,也如謁祖般虔誠。
王氏三兄弟,唐末率五千義軍入閩
唐初,隨陳元光入閩的87姓軍校均就地傳衍,成為不少姓氏的開閩始祖。其中,鄭姓后出鄭成功,施姓后出施瑯。
陳元光逝后逐漸被神化,至今,閩南尚有100多座陳元光廟宇,臺灣存53所。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五,陳元光誕辰之日,從固始陳氏祖祠到漳州和臺灣等地的開漳圣王廟,都是香客云集,盛極一時。
唐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公元885年,安徽人王緒率義軍攻陷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從軍,隨王緒率5000義軍入閩,揭開了固始人改寫福建歷史的又一篇章。
王審知愛騎白馬,有“白馬三郎”之稱,《新五代史》中《閩世家·王審知傳》明確記載王審知為光州固始縣人。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在《論固始尋根》中稱,王緒率軍南下時胸無大志,王潮取而代之,王潮死后傳位于王審知。王審知統一了福建,被唐末政權任命為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并被后梁封為閩王,在任29年之久。他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從未對外用兵,也未受外欺侮,福建成為當時全國最為安寧、發展最快的地區,福州城也比他來時擴大了7倍。
王審知遠在他鄉統治一方,依靠的主要力量無疑是一同南下的鄉里,不少固始籍軍校升任高官。宋代史學家鄭樵甚至認為,為了攀附,以致南宋時閩人不論真假,“言氏譜者,皆云固始”。
如今,固始縣正東方10多公里的分水亭鎮王堂村,存有王審知故居遺跡。這是一片四面環水、20多畝大的“水圍子”,一條兩三米寬的土路連接外界。島上已無建筑,一片翠竹林里藏著一口古井,地面多為莊稼,不時見青磚碎瓦。一同前往的分水亭鎮文化中心主任許少清介紹,島上曾出土柱基石、條石臺階等,已挪走保存,擬重建王審知故居時使用。這里一直為王姓居住,新中國成立前,固始最有錢的王姓大戶就住在這里,“登島的土路口修著炮樓架著槍”。
有人不斷南走,也有人輾轉北歸
固始歷史上第四次大規模移民入閩,發生在宋元時期。北宋末年,固始一度被金兵占領,百姓紛紛南逃;南宋末年,元兵相繼占領光州、固始,士民再次南徙尋親投友。
如今,流經固始的史河因為上世紀60年代上游建水庫,水勢已大為減小,之前,史河的航運是很發達的。位于史河入淮口的固始縣三河尖鎮,更是聞名遠近的碼頭。許多年前,許多固始先民就是沿著水路,經淮河入洪澤湖,進長江水系,經贛汀江進入福建的。至今,這里仍是水運重鎮,上千噸的貨船,半個月就可以順流直下抵達南京。
曾參與編纂新中國成立后固始第一部縣志的固始師范學校退休教師謝建中認為,水路或許是先民南走的通道,但普通百姓在戰亂北來時,通過大別山的隘口向南是更可能的,大規模南徙,水路或許沒有那么多船。
而細細關照歷史,固始不僅僅是起點,有人往南走,也有人因各種機緣,輾轉遷回固始。
固始縣志記載,北宋狀元許將生于福州,祖籍固始,官至兵部侍郎,宋徽宗年間退休,攜子回固始定居。元末,福建莆田的方勝于亂世回歸固始,并在縣南聚眾起義扶助朱元璋。
固始縣根親文化研究會的馬世洲等人調查后也發現,如今固始縣城以南的不少姓氏,是在元末明初經福建、江西回流到固始的,有劉、黃、李等姓。而縣城以北的姓氏,則以山東兗州棗林莊等地在元末明初流入居多。“比如,根據固始縣武廟集鄉蔡氏家譜記載,元末曾有固始籍蔡姓人士在福建為官,元被滅后輾轉流落到固始定居。”
固始符號
明清時期,固始相對穩定,文風昌盛,進士累計過百。而鄭成功、施瑯等祖籍固始的著名將領,也在閩臺創基立業。固始還出了清代河南唯一一位狀元——植物學家吳其濬,上世紀70年代還發現過鄭成功衣冠冢。
新中國成立后,固始歸潢川、信陽專區,與鄰縣曾有小范圍交割調整,其中,期思鎮1962年劃入淮濱。1998年信陽撤地設市,固始為其轄縣,2014年1月1日,固始縣正式由河南省直管。
上世紀80年代初,廈門大學方言學家黃典誠在《河南日報》上發表文章《尋根母語到中原》,提出臺灣同胞尋根的起點是閩南,而終點是河南(固始),引起學術界和地方文史部門的關注。這篇文章被在信陽文物部門工作的北大考古系畢業生歐譚生看到,歐正好是福建人,他調查發現,固始因僻處豫東南,方言中保留了許多中原古音,這些古音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方言中也找到了遺跡。而日常用語中,“起床”說成“爬起來”,“沒有”說成“毛”,“老頭”說成“老貨”,“老婆”說成“老馬子”,固始與福建完全相同。
固始與福建的血緣關系,由此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學術界大量出現固始與閩臺發展相關的著述,“唐人故里,閩臺祖地”成為史學界公認的固始符號,民間也持續掀起固始尋根熱。30年來,已有來自閩、粵、贛、臺及東南亞等地的近70個姓氏3萬多人次回到固始尋根,而固始的姓氏研究會也達到了60多個。
福建與臺灣的特殊關系,也使固始與臺灣相當親近。1953年臺灣官方的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均記載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這63個姓氏占當年臺灣總戶數的80.9%,這就意味著,每5戶居民中有4戶先民來自固始。
如今,固始與福建云霄等縣結為友好縣,閩臺等地的固始姓氏后裔,也不斷反哺這片根親熱土,來固始行商投資。固始縣城興修陳元光廣場、根親文化園等都有南徙后裔參與出資。
就在最近,讓陳集鎮鎮長尹輝印象深刻的是,臺南一位陳元光的后人陳先生,70多歲高齡已兩次親至將軍祠謁祖,并念“有生之年,要在陳集做一件擲地有聲的事回報祖地”,而不求回報。(“豫地密碼·直管縣”之固始今天結束,請繼續關注滑縣)
基本概況
地理位置:淮河南岸大別山北麓
面 積:2946平方公里
方 言:中原官話—信蚌片—固始方言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著名景點:西九華山(4A)、安山(3A)、華陽湖、妙高寺、陳氏將軍祠
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寧肯苦干,不愿苦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