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走進河南 >> 河南概況 >> 瀏覽文章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河南省概況

2013/1/10 11:24:26 點擊數: 【字體: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河南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位于我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黃淮海大平原的西南部。界于北緯31°23′~36 °22′,東經110°21′~116°39′,南北縱跨550余公里,東西橫亙580余公里;周邊與山東、安徽、湖北、陜西、山西和河北6省毗鄰。總面積近16.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面積的1.7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85人。河南省古代轄區位于黃河之南,故稱河南;居九州之中,又稱“中州”、“中原”;為九州之豫州,故簡稱為“豫”。


    【自然條件】  河南省自然條件復雜多樣且比較優越。

    地貌  境內地表形態復雜,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黃土等地貌類型都具備。基本地形可分為豫東平原、南陽盆地、豫北山地、豫西山地和豫南山地五大區,地勢基本呈西高東低態勢。西部的伏牛山地、西北部的太行山地主要山峰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海拔2413.8米;東部平原大都在海拔100米以下,最低處在固始縣境內,海拔僅20余米。南北向的京廣鐵路和東西向的信(陽)-合(肥)公路大致為全省山丘區與平原區的分界線。境內山地大體由三大塊、四個山系組成,即豫北太行山地、豫西伏牛山地和豫南桐柏-大別山地。太行山地因斷層作用在境內形成1500米左右的單面山體,險峻的東南坡陡落于華北大平原,呈現弧形帶狀山體。其境內最高峰為濟源境內的斗頂,海拔1955米;其次為鰲背山主峰1929.6米,焦作云臺山,林州的林慮山主峰也分別在1116.9米和1659米。而山前的丘陵平原海拔僅300~400米,丘陵間多小盆地分布,較大的有林縣盆地、臨淇盆地、沁陽盆地等。豫西山地為秦嶺山脈的余脈,在境內呈扇形向東南展開,綿延數百公里,眾多的高峰都均在2000米以上。它由五條支脈組成:其最北的一支為靈寶境內的小秦嶺,主峰為海拔2413.8米,為省內的第一高峰;第二支為崤山,主峰海拔1902.6米,其一支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至鄭州西部,這就是為深厚黃土覆蓋的邙山嶺;第三支為熊耳山,主峰海拔2094.2米,它界于伊河、洛河之間直伸至洛陽龍門;第四支為外方山,主峰海拔2153.1米,其東北端有世人皆知的嵩山,主峰海拔1440米;最南的一支為伏牛山,也是最大的一支,最高峰海拔2219.6米,東部有著名的風景山地嵖岈山。伏牛山是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嶺,也是南陽盆地的三面屏障;因它為最大的一支山地,因而也把豫西山地統稱為伏牛山地。豫南山地指鄂豫皖三省交界的桐柏-大別山,兩個山系首尾相接,習慣上以武漢勝關為界。東是大別山地,境內最高峰金剛臺海拔1584米;西為桐柏山系,境內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為淮河干流發源地。這兩山又是江淮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屬于河南惟一的北亞熱帶山地。除上述山地外,在省境內東部平原還有一些著名的小山丘,如安陽市北的七里崗、湯陰和浚縣間的火龍崗、浚縣城東的大坯山、永城的芒碭山、固始的白大山等。南陽盆地位于境內西南部,是全省最大的山間盆地,屬南襄盆地的一部分;豫東平原為華北平原的組成部分,也稱為黃淮海平原。

    四大水系  河南境內水系分屬黃河、淮河、長江、海河四大水系。黃河干流橫貫中北部,境內流長約711公里,流域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1.7%,境內主要支流有伊洛河、沁河、天然文巖渠等。三門峽水庫和小浪底水利樞紐就在其干流上;黃河出鄭州邙山漸成地上懸河。淮河水系主要流經東南部,其干流源于境內桐柏山主峰太白頂下,境內流長約340公里。眾多支流在境內廣布且流長,如洪汝河、沙潁河、渦河等,使其流域面積在境內達8.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53%。屬長江水系的是西南部的唐河、白河、丹江等,為長江水系的漢水支流,境內流域面積為2.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6.3%。境內流域面積最小的是北部的海河水系,(包括馬頰河和陡駭河水系)流域面積只有1.5萬余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9%,境內主要支流有漳河、衛河等。

    氣候  由于河南省處于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交錯的邊緣地區,氣候具有明顯的過度性特征。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正好貫穿境內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此線以南的信陽、南陽及駐馬店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全省多年年均氣溫為12.8攝氏度~15.5攝氏度。7月最熱,月均氣溫為27攝氏度~28攝氏度;1月最冷,月均氣溫為-2攝氏度~2攝氏度。全省無霜期大致在190天~230天之間,一般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年降水量從北到南大致在600毫米~1200毫米之間。河南地處中原,冷暖空氣交匯頻繁,季風氣候特別明顯,雖然四季分明,但也容易造成旱、澇和干旱風、大風、沙塵暴、冰雹以及霜凍等多種自然災害。


    資源概況


    【自然資源】  河南省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很多資源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礦產資源  由于河南省地層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省份之一。已找到各類礦產地上千處,僅初步探明儲量的就有70余種,其中近50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金屬礦產主要有鋁土、鉬、金、銀、鎢、銻、鐵、鈦、釩、銫、鋰等,高度集中分布在廣泛的山丘區。金、銀、鋁土和鉬是河南的優勢礦產,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鋁土礦居第四位、金礦居第八位(產量穩居全國第二位),桐柏輝銀礦是我國第一個特大型單獨銀礦床。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紅柱石、天然堿、藍石棉、藍晶石、鑄型用砂巖、珍珠巖、天然油石等,儲量均居全國前10位,主要分布在豫西南丘陵區。能源礦產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巖、地熱和放射性鈾等,其中以煤、石油和天然氣為主,不僅儲量豐富且地質條件也好,是河南三大優勢能源礦產。煤炭礦主
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中地區,只有少數分布在豫東等地,產量居全國第二位;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沿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和南陽盆地等地,產量也居全國前10位。

    土地資源  河南省的土地資源類型復雜多樣。在全省總面積中,屬北亞熱帶地區的有近5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9.9%),其余土地處于暖溫帶地區;山地近3.1萬平方公里,丘陵地2.7萬余平方公里,崗地和黃土臺塬地約1.5萬平方公里,平原約9.2萬平方公里,另有大型水域千余平方公里。土壤主要有棕壤、褐土、黃棕壤、鹽堿土、潮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等類型。根據2003年10月底公布的資料,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如下:全省土地總面積1655.36萬公頃。其中,農業農地1229.09萬公頃,包括耕地793.6萬公頃、園地32.08萬公頃、林地300.67萬公頃、牧草地1.45萬公頃及其他農地101.30萬公頃;建設用地212.44萬公頃,包括居民點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設施用地;未利用地及暫不能利用土地213.83萬公頃。土地利用結構每年都在變化之中,總的趨勢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城鎮、工交、林地和環境保護等用地逐年增加。根據國家要求,近期全省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要保持在689.47萬公頃以上。

    氣候資源  河南光能資源中太陽輻射總量在4600兆焦/平方米~5000兆焦/平方米之間,其分布大致由南向北遞增。全省日照時數有東北多、西南少和平原多、山區少的特征,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小時~2400小時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但差異較大,全省年平均氣溫為14攝氏度左右,其分布趨勢是由南向北遞減。1月份南北差值最大(為4攝氏度左右),北部多在-2攝氏度以下,南部一般在1攝氏度以上,西南部和東南部一帶可達2攝氏度以上。降水資源年際變化較大,且時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遞減,山區多于平原和丘陵地區。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1200毫米左右,南部達1000毫米~1200毫米,黃淮之間為700毫米~900毫米,而北部及西北部地區僅600毫米~700毫米。風能資源分布不均,目前可以利用的資源量較小。

    水資源  河南水資源缺乏且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總量居全國第十九位,地表徑流量居全國第二十一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和耕地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分別相當于全國的1/5和1/6。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313億立方米,其中淮河流域178.5億立方米、黃河流域47.4億立方米、海河流域20億立方米、長江流域66.9億立方米。入過境水量475億立方米,相當于全省地表水資源總量的1.5倍。全省層淺地下水資源量為204.68億立方米,其中海河流域21.59億立方米、黃河流域47.4億立方米、淮河流域121.49億立方米、長江流域27.47億立方米。河南多平均水資源總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為413.71億立方米。水力資源主要分布于西北、西部及南部山區,其四大水系的中上游理論蘊藏量為517萬千瓦,可開發量為315萬千瓦,已開發裝機總量243.80萬千瓦。

    動植物資源  河南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

    全省維管束(高等)植物有199科、1107屬、3830種。其中,被子植物有160科,占全國同類總科數的63.7%;草本植物約占全國植物總科、屬、種數的70%,木本只占30%。全省林木覆蓋率為20.34%。用材樹種主要有馬尾松、杉木、華山松、油松、泡桐、楊、柳、榆、槐等;經濟林木主要有核桃、油桐、油茶、漆樹等。藥用植物多達1200余種,其中辛荑、山萸肉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四大懷藥聞名海內外。竹類有6屬、21種、1個變種、2個變型。山林之中還有極為豐富的山珍果味,如猴頭、木耳、獼猴桃等。河南省已成為全國食用菌生產大省,其中平菇、毛木耳、白靈菇和天麻4種食用菌的種植量與產量均躍居全國第一位。主要農作物有35種之多,建有許多農產品國家基地,小麥、煙葉、玉米、棉花、大豆、芝麻、花生、西瓜等種植面積居全國前列。水果生產以蘋果、葡萄、大棗、柿子等為大宗,特別是大棗產量和面積均居全國首位。此外,信陽毛尖是國內名茶之一,洛陽牡丹、鄢陵梅花等享譽中外。

    境內野生動物資源中約有哺乳類60種、鳥類300余種、爬行類35種、兩棲類23種;有各種陸棲脊椎動物400余種,占全國總種數的1/5左右。比較珍貴的動物有金錢豹、青山羊、獼猴、水獺、白冠長尾雉、金雕、大鯢(即娃娃魚)等。飼養動物中,優良畜、禽品種有20余個,主要有南陽黃牛、郟縣紅牛、泌陽驢、槐山羊、大尾寒羊、河南奶山羊、淮南豬、泛農花豬、固始雞、淮南麻鴨、固始白鵝、安陽灰兔等。全省各類水域中,水生生物資源相當豐富,包括藻類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類。水生植物資源主要有挺水類植物、浮葉類植物和沉水類植物等。魚類資源主要為鯉形目魚類,共96種,占總數的74.4%。全省129種魚類中有40余種具有經濟價值,其中黃河鯉魚、淇河鯽魚和丹江的鲴、鱖等都是較名貴的魚類。特種水生經濟動物也有廣泛分布,主要有螺螄、河蚌、黃蜆、草蝦、青蝦、娃娃魚、金龜、夾板龜、甲魚等。
                                        

    【旅游資源】  河南省地處中原,歷史文化源源流長,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自夏商以來,曾先后有20多個朝代在這里建都,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洛陽、開封、安陽、鄭州被列入全國八大文化古都之中。全省有安陽、洛陽、開封、商丘、南陽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自然景觀方面,全省有森林公園76個,其中國家級25個、省級51個;自然保護區28個,其中國家級8個、省級20個。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總面積49.11萬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2.94%。自然景觀資源可分為五大自然景觀群體,即太行山脈自然景觀群、伏牛山脈自然景觀群、中岳嵩山和黃河自然景觀群及大別-桐柏山自然景觀群。其中,太行山脈自然景觀群主要包括林州的林慮山、萬寶山保護區和人造天河——紅旗渠諸風景區、輝縣百泉風景區及修武縣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濟源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至濟源獼猴自然保護區鏈珠狀的風景線;伏牛山自然景觀群主要包括西峽伏牛山、內鄉寶天曼、遂平嵖岈山等國家地質公園,靈寶亞武山省級風景區,洛寧神靈寨、新安郁山、駐馬店銅山湖等國家森林公園,石人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9個自然保護區及國家級西峽恐龍蛋地址遺跡保護區;中岳嵩山和黃河景觀群包括五岳之一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我國最早的禪宗寺院少林寺、嵩陽書院和中岳廟等文物古跡等;黃河自然景觀群包括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母親河——世界著名地上懸河黃河及其濕地自然保護區,及古都洛陽、開封風景區、鄭汴洛景觀線及邙山古墓葬群;大別-桐柏山自然景觀群主要包括國家級風景區雞公山、桐柏淮河源國家森林公園、桐柏高樂山自然保護區、信陽四望山自然保護區、羅山董寨鳥類自然保護區,以及眾多的大型水庫風景區。

    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各種古跡遍布全省,且眾多古跡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被稱之為“中國歷史自然博物館”。地上文物資源居全國第二位,地下文物資源居全國第一位;館藏文物達130萬余件,約占全國的1/8,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全省磚塔、石塔有530余座,占全國的1/6。龍門石窟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全省已查明的文物點2816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7處、省級重點文物66余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000余處。現存地上的古建筑品類齊全,從東漢至清歷代俱備,保存了一部完整的中國建筑發展史。


    經濟概況


    【綜述】  河南是個農業大省。全省糧食生產能力基本穩定在4000萬噸以上,約占全國的1/10,2004年達到4260萬噸以上;畜牧業也是全國強省之一,很多方面處于全國前列。河南是我國資源工業大省,不少產品居全國之首位或前列。第三產業發展也較迅速,2004年增長10.6%,達到2652.26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為23.1∶46.8∶30.1。2004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8000億元大關,達到8815.09億元,人均突破1000美元,生產總值和其他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居中西部地區首位,具備了較強的經濟實力。全省城鎮化率達到27%以上,中原城市群的崛起、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河南省經濟全面而穩健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農業概況】  河南是全國墾殖最早的地區之一,在全國農業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全國其他省、市、自治區相比,農業資源較為豐富,特別是平原面積廣大,適合于生產效率較高的耕作業的發展。河南省土地總面積居全國第十八位,耕地面積卻占第三位,相當于廣東、廣西和福建三省區耕地面積的總和。水熱條件雖不如南方,但光照充足,水分和熱量在時間上配合較好,是全國旱作農業最好的地區之一。氣候上的過渡位置使河南具有作物品種多、適應范圍廣的獨特優勢,農業總產值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前茅。農業作為第一產業2004年生產總值達2037億元,增長12.8%;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4260萬噸,增產690萬噸,小麥播種面積、產量和優質小麥播種面積均居全國之首。2002年河南小麥磨粉首次出口東南亞,標志我國食用小麥出口實現零的突破。經濟作物方面,烤煙和芝麻產量長期居全國首位,棉花也是全國重點產區之一,其產量亦居全國前列,境內分布有全國性的糧食、棉花、烤煙、油料等生產基地。河南省還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省份之一,蓄牧業產值已突破1000億元大關,大牲畜、生豬、山綿羊飼養量在全國均居前列,牧業產值、牛肉產量、出欄量、存欄量、山羊存欄量等均為全國之冠;家庭飼養種類較為全面、產值較高,不少飼養業已趨于產業化、規模化。水果總產量也居全國前幾位,蠶繭、茶葉等產品在全國亦有一定地位。

    從分布來看,河南的耕作業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和崗臺溝谷地帶,小麥是全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玉米、棉花分布在平原地區,水稻分布在淮南和黃河沿岸;芝麻分布在駐馬店和南陽地區,為我國主要產區。林地主要分布在伏牛山、桐柏-大別山區,東部平原主要是農田林網、果園及防護林。全省森林覆蓋率為19.83%,其中三門峽所屬縣(市)森林覆蓋率為全省之最,達38.18%;有林地面積為200萬余公頃,森林資源少,且林種和林齡結構不盡合理。河南水域面積相對較少,而可供養殖水面則更少,約20余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水庫、城市郊區及部分控制河道和坑塘。


    【工業概況】  全省已初步建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以較為優越的礦產資源為依托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和以農業資源為依托的食品、紡織、機械工業在全國占居重要位置。工業品產量居全國前列的主要有原煤、原油、發電量、水泥、農用化肥、平板玻璃、小型拖拉機、棉紗、布、卷煙、有色金屬加工業,特別是鋁加工業在全國占重要位置,氧化鋁供應量占一半以上,鋁、鉛、白銀產量均列全國首位。能源加工業主要分布在京廣鐵路以西,東部有中原油田和永夏煤田。有色金屬冶金工業主要分布在鄭州以西區域,鋼鐵工業分布在安陽和舞鋼。機械制造業是河南最大的工業部門,其中農機制造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分布在洛陽、鄭州、開封、許昌等城市;礦山機械制造分布在洛陽、鄭州、焦作等城市,紡織機械、器材的生產分布在鄭州、開封2城市,電線電纜、滾動軸承分布在鄭州、洛陽2城市,機床制造業、電工制造業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安陽的自行車、新鄉的電冰箱在全國均有一定影響。化學工業遍布全省,化肥生產居全國第四位,開封為全省最大的硫酸、硝酸、鹽酸生產基地。高新技術產品如焦作的冰凍晶石出口量連續3年穩居全國首位。紡織工業的棉紗和布生產量分別居全國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分布在鄭州市;全省已形成安陽、新鄉、洛陽、周口、平頂山、開封、南陽等10多個中型棉紡、毛紡、絲紡、麻紡中心,平頂山為我國化纖簾子布生產基地。食品工業和飼料工業發展較快,已形成20余個行業,成為省內廠家最多、分布最廣的行業部門,面粉加工能力雄居全國第一,肉類精深加工能力、油脂加工產量均居全國前列。卷煙工業居全國第二位,分布在鄭州、新鄭、開封、安陽、許昌、駐馬店和洛陽、南陽等地。


    【交通郵電概況】  河南地處中原,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第二條亞歐大陸橋貫穿其境,并于京廣、京九、焦柳鐵路分別交匯于鄭州、商丘、洛陽。太新、新兗、漯阜鐵路分別交匯于新鄉、漯河,在南部東西貫穿全境分別交匯于南陽、信陽的寧西鐵路已開通試運行;地方鐵路運營里程達1500公里,通車里程居全國第一。鐵路在境內已形成網絡。公路四通八達,路網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萬余公里,居全國第六位;開(封)洛(陽)、洛(陽)三(門峽)、安(陽)新(鄉)、鄭(州)信(陽)、漯(河)周(口)界(首)、鄭(州)少(林寺)、開(封)商(丘)、許(昌)平(頂山)南(陽)、原(陽)新(莊)等高速公路已開通,全省通車里程達1758公里,實現省轄市全部通高速。以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為中心的航空運輸有40余條航線通向世界、全國和省內各地。內河航運業不甚發達,只有部分河段可常年通航。河南郵電業發展較快,電信業務發展快于郵政業務,各省轄市已實現電信程控化,各縣(市)也加入本地網絡;郵政業務中特快專遞業務發展較快。[Page]


    【城市概況】 河南是我國建制市比較多的省份。全省有17個省轄市和1個省直管縣級市及20個縣級市,已形成以省會鄭州為中心的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平頂山、許昌、漯河和濟源在內的中原城市群。這些城市既是河南的重要工業基地、區域經濟中心,也是旅游勝地。商丘、南陽、安陽、周口、信陽都是歷史上早已形成的區域中心城市,在歷史的進程中又增加了新的特色。如商丘市已成為省域東部的交通樞紐,南陽和信陽則是豫南和西南部的交通中心,周口已成為連接河南與東部省市相聯的重要水陸交通和經濟中心,古都安陽則是豫北重要的以冶金和電子及裝備制造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基地,駐馬店已成為河南省淮北平原的重要經濟中心和旅游勝地。此外,以工礦業形成的主要城市還有以煤炭為中心的城市鶴壁、義馬、新密、永城及中原城市群中的平頂山、焦作等市,以水資源開發而興建的三門峽市,以油田開發而興建的石油化工重鎮的濮陽市,以鋼鐵工業而興建的舞鋼、濟源市。


    歷史沿革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至遲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這里就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到了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晚期,中原進入了石、銅器并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以后,商代的首都西亳、和殷均在河南境內。在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歷史文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

    秦王朝建立后,在今河南境內設置三川、南陽、潁川、河內、東郡、陳郡。以后的兩漢時期,河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仍處于全國前列。東漢王朝建都洛陽,河南更成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漢之后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河南是四戰之地。在三國以及兩晉、南北朝時代,戰亂連年,農業、手工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直到7世紀初重建了統一的全國性政權——唐朝以后,中原才擺脫了長期戰亂的局面。

    從唐朝建立到北宋滅亡,河南的經濟和文化達到鼎盛時期。隋朝末年,在洛陽建立了東都,又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一直通航到北宋時代,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有唐一代,河南仍是一個人才薈萃之地。因為河南地位重要,經濟又比較發達,所以五代都在河南地區建都立國。但在后來一段時期中,長江以北戰爭不斷,中原人民深受其害。到趙匡胤重建起全國性的統一政權——北宋王朝后,中原人民才重新得過和平歲月。北宋建都開封,河南又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開封人口達100多萬,為全國第一大城市,商業貿易額占全國之半,各方面都極一時之盛,可說是中世紀河南歷史的黃金時代。南宋以后,是河南社會歷史發展的中衰時期。代宋而興的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被明、清兩朝沿襲下來,其河南的疆域大體上與今天的河南省相近。在此期間,河南經濟和文化都越來越落后于江南和北方其他一些省區。

    進入近代以后,隨著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河南的社會矛盾也日益激化。19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河南北遍地燃起了農民起義的烈火,匯成聲勢浩大的捻軍大起義,加上太平軍多次進出河南,形成了一次規模宏大的農民反封建高潮,河南成為黃淮流域農民起義的一個中心地區。起義失敗以后,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聯合壓迫、剝削下,河南農業愈益衰退,社會經濟江河日下。當時,河南的文化思想界基本上仍然是程朱理學的天下。直到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才破土而出,但十分幼弱。此時,河南地區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迅速激化,各種形式的農民反帝反封建斗爭聯袂而起。同時,一些資產階級分子或向資產階級轉化的開明士紳,也登上了政治舞臺,先后在河南城鎮發動了抑制美貨運動、以收回焦作煤礦和反對帝國主義掠奪河南鐵路建筑權為中心的收回利權運動,并要求君主立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則利用日趨高漲的革命形勢,積極開展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他們組建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河南分會,并聯絡各地的會黨和農民武裝,進行武裝起義的嘗試。在武昌起義勝利的鼓舞下,河南革命黨人迅即在省城開封策動新軍反正,又在外府縣組織武裝起義,但均未成功,河南成了極少數幾個未曾獲得“獨立”的省份之一。

    1919年的“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也促進了河南人民的新覺醒。一批又一批的革命知識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在河南建立組織準備了條件。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久,就發動了第一次全國工運高潮,河南新的最革命的階級——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1923年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成立,接著就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再一次顯示了年輕的河南工人階級的力量。黨領導的河南農民運動也蓬勃開展,使河南成為北方農民運動最活躍的省份之一。1927年,確山、信陽、杞縣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勝利地舉行了暴動,先后建立起工農革命政權。在河南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北伐軍打垮了盤踞河南的奉系軍閥。從此,河南全省都處于國民黨統治之下。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河南經歷了多次的新軍閥戰爭,特別是1930年的蔣馮閻混戰,其主要戰場即在河南,給河南社會經濟帶來極大的破壞。為了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河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的旗幟,與鄂東北、皖西革命人民一起,在斗爭中建立和壯大了革命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創建了以豫南新集(今新縣縣城)為首府的鄂豫皖蘇區,還建立了以桐柏為中心的鄂豫邊及鄂豫陜等游擊根據地,走上了以武裝斗爭、革命根據地建設為中心的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11月,豫北重鎮安陽失守,不幾日整個豫北全部淪陷。次年,商丘、開封和豫東大片國土也先后淪于敵手。在此寇深禍急之際,實行不抵抗主義的國民黨政府反于1938年6月間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給河南人民帶來空前的浩劫。不甘屈服的河南人民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熱烈響應中共河南省委“武裝保衛河南”的號召,在黨的領導下先后組建起“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和“豫東抗日人民第三支隊”等人民抗日武裝。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下出師華北,進入太行;1938年9月,彭雪楓率新四軍游擊支隊從竹溝出發,東征睢杞,轉戰豫東,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與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以胡服(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駐確山竹溝。竹溝遂成了中原軍民抗戰的指揮中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河南和鄰省軍民先后創建了晉冀魯豫、鄂豫皖邊、豫皖蘇、豫西等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將內戰強加在全國人民頭上,于1946年6月猖狂進犯中原解放區。解放區軍民經過艱苦轉戰,粉碎了敵人的“圍殲”,保存和壯大了革命力量。1947年6月,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突破黃河天險,從魯西南千里躍進中原,直插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接著,晉冀魯豫野戰軍的陳謝兵團強渡黃河,挺進豫西;華東野戰軍也突進豫東地區,并相繼取得了洛陽、開封、鄭州、南陽等戰役的勝利。1948年中州大地捷報頻傳。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河南人民最后擺脫了國民黨政府20余年的反動統治,獲得全部解放。1949年10月1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河南人民永遠結束了苦難的歲月,開始以主人翁的姿態譜寫歷史的新篇章。


    行政區劃


    2004年,全省共有17個省轄市、21個縣級市(含省直管縣級市濟源)、88個縣、50個市轄區、2109個鄉(鎮)、342個街道辦事處。


    人  口


    根據2004年1‰人口抽樣調查機器匯總資料推算:截至年底,全省總人口為9717萬人,其中男5000萬人、女4717萬人,性別比為10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8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按農業、非農業人口分,全省農業人口為7614萬人,非農業人口為2103萬人,非農業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為21.64%。分受教育程度看,除小學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外,初中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年齡結構看,0歲~14歲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為21.23%,比上年下降1.3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為7.4%。                                 


    民  族

    截至2004年底,河南省共有55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1309697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34%。其中,回族人口最多,數量居全國第三位;其次為蒙古族、滿族、苗族等民族。河南少數民族在居住上有大分散、小聚居的顯著特征。全省各縣(市、區)均有少數民族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有鄭州市管城回族區、開封市順河回族區、洛陽市瀍河回族區3個城市民族區,洛陽瀍河回族區瀍河回族鄉等21個民族鄉、鎮,另外還有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街555個。少數民族萬人以上的縣(市、區)共43個。全省共有民族中、小學431所,民族中等專業學校1所。有55名少數民族人士在各級人大擔任代表,41名少數民族人士在各級政協擔任委員。


    宗  教


    河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5種宗教。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開放宗教活動場所7718處。有宗教教職人員3692人。其中,佛教僧人943人,尼姑411人;道教乾道378人,坤道306人;伊斯蘭教阿訇1016人;天主教主教1人,神甫68人,修女129人;基督教牧師88人,長老352人。有各級愛國宗教團體552個,其中省級7個、市級98個、縣級447個。有161名宗教界人士在各級人大擔任代表,949名宗教界人士在各級政協擔任委員。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下一條:河南農業概況上一條:河南文化概況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