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縣宋河鎮民間制作的布藝虎頭鞋、虎頭帽
白解放
河南省鹿邑縣是老子故里,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存很多,特色鮮明。近年來,鹿邑縣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特別注重收集、挖掘、整理民間文藝、游藝與雜技、民間工藝等項目,用市場的手段來發展,用產業的路子來傳承,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技藝,目前,文化產業發展已成為助推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
精心培養注重傳承
鹿邑縣委、縣政府將對非遺的科學保護放在重要位置。在做好民間工藝、技藝等普查基礎上,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原則,以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為核心,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非遺保護和傳承機制,使一大批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技藝得到保護傳承。
為加強組織領導,鹿邑成立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制定下發《鹿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等文件推進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同時建立民間工匠藝人等非遺傳承人專項扶持補助資金,加大非遺保護工作的保障力度。
在推進非遺文化傳承人保護和培養工作中,鹿邑縣通過完善非遺傳承人入口機制、激勵機制、考核機制、工作機制,使非遺傳承人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信心投入到非遺保護中,開展免費帶徒、傳授技藝,擴大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影響力,為各非遺項目傳承后繼有人提供有力保證。鹿邑縣觀堂鎮開展的剪紙技藝進校園活動,受到了師生的好評。此外,通過對民間文藝的挖掘、集中培訓,鹿邑縣組織民間藝術團參加2015年慶澳門回歸城區幻彩大巡游活動,向世界展示鹿邑特色民俗文化遺產,受到關注。
鹿邑縣對民間工藝、技藝實行“鹿邑手工”認證,成立民間手工工藝制作認證委員會,對照標準達到認證要求,頒發“鹿邑手工”標識,提高了廣大手工工藝制作者的積極性。
公司化運作拓寬路子
鹿邑縣非遺項目傳承發展采用公司化和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有力地推進了非遺項目的產業化。
宋河鎮定期組織虎頭鞋、虎頭帽培訓交流活動,積極組織展覽展示,開發包裝,通過展會、網店銷售,采取公司化運營,基地骨干帶動,民間藝人參與的生產經營模式,產品銷售到開封、桂林、杭州、北京等地,年銷售產品超過1萬套,效益達60余萬元,廣大民間藝人通過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已初步實現自養,正逐步走向富裕之路;觀堂鎮依托非遺項目“觀堂剪紙”“觀堂黑陶”成立五色河文化傳媒公司,通過一些媒體包裝向外推介,打造宣傳平臺,提升剪紙藝術的知曉率和知名度,擴大經濟效益;鹿邑縣天地人筆業有限公司以老子文化主題,研制生產的高中低檔玄妙虛極系列、大道至簡系列書畫套筆,有160多個品種和規格,年產學生毛筆800萬支,行銷全國各地,使毛筆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提升了散卓毛筆制作工藝的經濟效益,更好地促進項目的傳承發展;傳統非遺項目“武氏笙”第三代傳承人武文英掌握了14簧木、竹、銅制方笙的加工制作技術,他的純手工制作產品,供不應求,他還通過對廣大村民傳授制作工藝,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受到好評。
特色品牌成為亮點
為更好地促進鹿邑縣民間演藝非遺項目傳承保護工作,鹿邑縣還通過組團方式擴大知曉率和影響力,提高項目傳承保護的效果,將散落民間的傳統藝人組織起來,組成“百姓書場”演出團體。
該團體既使豫東琴書、豫東大鼓、豫東墜子等瀕臨失傳的傳統表演形式得以保護、傳承,又通過參與一些民間商業演出獲得收益,基本實現自養,作為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一項特色文化惠民活動,曾榮獲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群星獎”,2013年國家文化部“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示范項目。任集鄉民間藝人鄒金榜表演的豫東大鼓,不僅使這一表演形式得到弘揚,創作編排的《焦裕祿精神代代傳》成為河南省唯一進入全國群星獎決賽的項目。
此外,在挖掘、整理、保護、傳承的同時,鹿邑縣注重特色鄉村的打造,注重區域特色品牌的培育,通過幾年的努力,該縣先后出現了宋河鎮盧閣村“虎頭鞋、虎頭帽”制作專業村、觀堂鎮陳方營花轎經營專業村、渦北鎮孫營草編專業村、太清宮鎮太清老子民俗傳承專業村、玄武鎮民俗表演專業村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品牌,成為當地特色文化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