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糧臺古城夯土臺基上的建筑遺址(資料圖片)
說到淮陽縣,恐怕河南以外的老百姓沒有多少人聽說過。可是說起平糧臺古城遺址,在考古界卻是名聲顯赫,很多人是從平糧臺知道了淮陽縣。
1979~1980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第一次對平糧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經過十年的工作,平糧臺遺址的面貌已經基本清楚,該遺址經歷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以及秦漢時期,面積達50多萬平方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發現了一座河南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這座城址呈方形,長、寬各310米,面積近10萬平方米,城墻采用當時先進的小版筑城技術建成,有南北兩個城門,其中南城門有門衛房,路土下還埋設有陶制的排水管道。城內房屋、灰坑、陶窯、墓葬等遺跡眾多,出土遺物更是不計其數,除了常見遺物外,還發現了銅渣。根據史料記載,結合遺址的實際位置,平糧臺古城很有可能是太昊之墟的宛丘都城。
從第一次發掘開始,已經過去了三十五年,雖然之后史前城址的重大發現層出不窮,平糧臺古城在規模上無法和其相比,但它以其在考古學史上的非凡意義,早已成為了教科書上的一個顯要的名詞。
從平糧臺遺址發掘伊始,國家就對遺址保護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當時國家文物局購買了遺址所占的土地并修建圍墻。1988年遺址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列為“國家二級風險單位”,2000年被公布為“20世紀河南十大重要考古發現”,并納入了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十五規劃”。特別是在2010年,周口市文化局將平糧臺古城遺址的管理權正式移交給淮陽縣人民政府,自此,淮陽縣真正肩負起了保護和開發這座大遺址的歷史重任。
雖然淮陽縣的經濟并不發達,但深知平糧臺遺址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它銘刻著淮陽悠久的歷史,在學術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接管平糧臺后,在省文物局的支持幫助下立即組織人員聘請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相關人員,于2011年編制了《平糧臺古城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并進行了多次認真修編;同年,淮陽在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縣時,完善了平糧臺的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縣政府也撥專款為平糧臺管理人員添置了桌椅、電腦、空調等辦公設備,維修了所有管理房屋,硬化了院內地面,安裝了監控設施。2012年,河南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分別下文批復同意擴大遺址的保護范圍。2013年8月,淮陽縣籌建淮陽縣平糧臺管理處(古城遺址博物館),具體負責平糧臺的保護與管理工作。與此同時,作為全國第四批扶貧開發重點縣,淮陽縣還爭取了國家文物局對口扶貧淮陽,并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申報平糧臺大遺址保護等項目。省市發改委也將平糧臺保護列入了申報全國“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規劃項目庫。目前,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及時根據河南省政府的批復調整擴大的保護范圍,進一步修編了保護規劃,該規劃即將公布實施。2013年10月,國家文物局也已下文批復同意《平糧臺古城城垣本體保護工程立項》。特別是在2013年11月19日,淮陽縣召開專家咨詢會,邀請國內知名專家研討了《平糧臺古城遺址城垣本體保護展示方案》設計工作和平糧臺古城遺址國家考古公園的籌建工作。
這次咨詢會由副縣長支小勇主持,淮陽縣的主要領導和有關單位負責人40多人聽取了各方的建議。在會上,北京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平糧臺保護規劃編制項目組介紹了《平糧臺古城遺址保護規劃》的編修情況,項目組認為,目前該古城遺址因缺乏科學的保護體系而破壞嚴重,具有很強的脆弱性。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古城遺址保護目標:一是調整保護區域,劃分一般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二是將古城遺址保護和生態農業發展相結合;三是設置控制區域和控制指標。在保護措施規劃中項目組提出:拆除違章建筑、清除保護障礙、對已發掘的保護點進行回填、改善現有文物保護條件、限期移除遺址內其他無關設施、控制周邊村莊發展規模、實行道路改道、疏通遺址前溪流并鋪設道路、在遺址和二環之間建設展示區、建設游客管理和文物研究等建設規劃目標。此外,項目組在匯報中還提出了建設大遺址的理念。
會議特別邀請了國內的知名專家學者,聆聽他們對平糧臺遺址保護規劃的建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在發言中提出:淮陽是一個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較多的城市,應該借助國家文物局定點扶貧的機遇,做一個總體的規劃,做一些切實可行的文物保護和文化活動。平糧臺古城遺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龍山文化時期一個很有特點的遺址,應該通過努力進入國家文物局的大遺址系統。他充分肯定了清華大學編制的《平糧臺古城遺址保護規劃》,同時認為,在規劃編制的同時應該有一個與之相輔相成的考古計劃,對古城遺址進行徹底的鉆探和發掘,弄清遺址城市的規模,印證有無外城、城壕等,同時在考古計劃實施過程中,要減少破壞,進行適度的保護性修復。此外要系統規劃遺址公園的建立,可以考慮和淮陽古城的文化相關聯,包括遺址中龍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淮陽陳楚文化的有機結合。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杭侃也認為應該順著陶制排水管道進行考古發掘,弄清城內的情況。在遺址公園的建設方面,建議做一個陳列館。同時,公園的建設要與鄉土文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辦成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公園。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在發言中指出,規劃要在展示方面做工作,像平糧臺這樣重要的遺址要像車馬坑一樣展示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人。同時,規劃還應該結合國家文物局對口扶貧淮陽的十年規劃,做得更加詳細一些。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原司長孟憲民認為:首先,《平糧臺保護規劃》要盡快報省政府批示。要區分重點區和保護區,把成果表現出來,盡可能少做工程,可以對古城進行適度復原,也可以建成環形濕地。其次,要借助國家文物局在此扶貧的契機,充分利用政策,爭取國家局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關于大遺址問題,目前國家計劃建設150個大遺址,很多地方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不如平糧臺,淮陽可以考慮向國家文物局爭取把平糧臺加入到大遺址項目庫里。另外,國家文物局現在每年有120億的經費下撥,權力也在逐年下放,淮陽可以在這方面多做些工作。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與規劃所大遺址與規劃部主任安磊提出了平糧臺古城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要捋順平糧臺的管理工作;二是要制定詳細的考古計劃并上報,要根據整體規劃制定出短期的、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三是建議保護區劃擴大的問題要認真斟酌,因地制宜,規劃文本語言要規范,規劃要分期實施,要做好分期的投資估算和資金預算;四是建設遺址公園需要著重解決遺址保護和城市建設問題、考古與文物保護問題、遺址本體展示和遺址管理的本土化問題,要和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村落文化中心建設結合起來,實現群眾的參與;五是關于大遺址建設可行性問題,大遺址建設要通過成果研究構筑遺址的價值體系,要通過合理的開發實現遺址公園的規劃。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在發言中談到,目前,國家文物局對口扶貧淮陽縣,給平糧臺帶來了機遇,淮陽要抓住這個機會。目前,全國確定了150個大遺址,淮陽縣要爭取實現“150+1”,把平糧臺搞成國家保護的大遺址。
通過這次咨詢會,明確了平糧臺遺址保護的大體方向和淮陽縣將來在這方面的工作任務。相信在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淮陽縣將通過不懈的努力,使平糧臺這座具有四千多年歷史的古城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賈昌明)【原標題:淮陽平糧臺的現狀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