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氏家族兼容并蓄,亦儒亦農亦商,從平民到大富,彰顯著典型的豫商精神。圖為葉氏莊園臨街的巍峨建筑。
“葉氏莊園三百年盛衰”系列
4
□記者盛夏文圖
葉氏莊園,耕讀傳家。如它這樣規模或更大的莊園,中國封建社會中,遍布中原,遍布全國。它們的生態圖景,是回溯歷史時不可忽視的一筆。因此,有必要把中國封建莊園史做簡略回顧。
“中國歷史上莊園制,最早出現于東漢,魏晉時形成高潮,以后有過衰落期,至中唐后再度產生。東漢魏晉莊園與中唐后莊園不同,前者是蔭附制,后者是租佃制。在中國,莊園被歷代王朝抑制,又被歷次農民戰爭摧折,但總是死而復生,形成中國式的歷史循環。”上海經濟學學者盛幫和道。
中國古代莊園制度起源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原因多樣,概括地說,一是土地制度發生了變化,二是世族豪強的勃興,三是商人力量的強大。
土地兼并導致的大莊園,成為“國中之國”,對政府不利。歷代王朝都通過制度設計抑制兼并。但無論井田制、王田制、名田制,或是均田制,都無法切實地推行,有的被廢除,有的存名無實,有的推行一時終于廢弛。土地終究由分散而集中,或者說分散是相對的,集中是絕對的。
中國社會最大的土地兼并力量是官僚、世族,還有商人、寺廟道觀等。原始公有制、大地產私有制、小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三種形式。莊園制屬大地產私有制,經東漢歷魏晉而至唐,逐次演變,究其原因,當為土地兼并的迅猛與劇烈。
東漢魏晉莊園,實行的是塢壁及蔭附制度。塢壁是方形莊園,繞以高墻,前后設大門,四隅有方形角樓,是莊園也是堡壘。塢壁中有佃客、徒附、賓客、部曲(私人武裝)等。實施蔭附制度,佃客自由度極小,對莊園主人身依附極大。中唐后以至于明清莊園,是“田莊”形式,實行的是租佃制度,佃戶與莊主解除了人身依附關系,佃戶相對自由,兩者關系松散。
唐以后王公百官、富豪圈占土地,爭建莊田。明朝有皇族莊田和貴族莊田,名義是官田,實際是私有土地。莊田來源,一是屯田所得土地,一是圈占民田,再就是沒收罪臣土地。
清朝有皇室莊田、貴族莊田和八旗莊田,各類莊田多為圈地所得。另外還有大小地主兼并的莊田,大如鞏義康百萬,土地竟達十八萬畝,“頭頂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小如商水葉氏家族,也有良田千頃。
由史料可知,唐之后,“天下之自耕而食,為天子之農者十無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為之農者,蓋七八矣”,地主與自耕農,不足總人數的20%~30%,70%~80%都是佃農。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說得更清楚:“吳中有田者十一,為人佃作者十九”,自耕農占十分之一,佃農占十分之九。到了清代,即便是在乾隆盛世,土地兼并仍然很厲害。康家與葉家在這一時期,都已擁有大量土地。
“在中國,土地兼并與莊園被看作歷史的負面元素,總是受到來自農民戰爭與王朝力量兩方面的壓抑,卻總是衰而復興,周而復始。事實是,封建莊園的消亡與土地兼并的社會性危害的克服,乃有待于現代型土地市場的建立。”盛幫和認為。
“崇儉樸”“教子孫”成大業
葉氏家族,處變不驚,深藏不露,兼容并蓄,亦儒亦農亦商,終于從平民到大富。它和鞏義康百萬家族,都昭顯著典型的豫商精神。
豫商勤儉為本,耕讀傳家。葉氏祖訓中的重要一條,就是“崇儉樸”:“冠婚喪祭祀,切戒奢侈,應遵儉約習俗之本。大節固不可廢,而豐儉當不失宜。喪祭循土庶之分,冠婚守當今之制……至于衣服飲食居室,循份量力,毋縱恣,以暴殄天物。”
葉氏雖有龐大莊園,把大半積蓄投諸上面毫不吝惜,但很多細節反映其儉樸本性。“一號院的三進院,都是樓房,但放東西的二樓,墻壁都不粉刷,樓板下平上不平,因為樓板下面是一樓天花板,所以下平。葉家不花沒用的錢。”商水縣文管所所長王天星道。
葉氏儉樸安分,這從其喪葬中也能反映出來。
清嘉慶三年(1798年),葉家六代創業者葉純,以78歲高齡過世。他是葉家第一個貢生,又是大商人,為葉家發展壯大立下大功,但他的喪事“照老百姓規矩,用桐木棺外加槨,葬于家族墓地。設宴用平常席,不上山珍海味、魚翅燕窩。五七、百天祭祀習俗全免,由后人到家族墳地送紙、哭祭。為葉純這樣辦喪,惹得十里八村村民擁到街口、塋地觀看”。商水縣政協文史研究員楊冠華道。
省下來的錢,葉氏在莊園門口設舍粥棚百天,賑了災民。
葉家祖訓中有一條“教子孫”:
“凡我子孫,誰不愿賢良方正。乃或溺于寵愛,昧于大體,或吝其秉氣。不延嚴師,是以入于庸流,禮義不知,倫理不識,將來枉國法玷辱祖先,雖子弟不材,實咎在父兄也。凡有子孫者,當其幼時,宜就師傅。收其于心,端其學習,使質材有成。若果頑梗不類,教而不善者,即鳴眾送官,務必痛懲自新。”
“教子孫”,葉氏貫徹得最徹底。家族興盛后,馬上設“四而堂”私塾,收族中子弟入學,族中先后出了很多讀書人。民國時,葉家十四代葉長仁夫婦還在莊園內辦平民小學,招收貧家子弟免費求學。抗戰數年,七區聯師、七區聯中書聲瑯瑯,響徹莊園。
常言道“富不過三代”,葉家從康熙末年發家,一兩百年間一直不衰,自有其過人之處。這與豫商家族注重“教化子孫”,密不可分。
中華商業文明“根在河洛”
豫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豫東商丘是商族發祥地,4000年前,商族人已首創物品交換。從《詩經·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等記載看,春秋時,中原商業往來非常活躍。歷史上最有名的兩個大商人范蠡和呂不韋都是河南的。2400多年前,南陽范蠡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商業理論——“經商十八法”;濮陽呂不韋,籌劃完成了“貨天下”的宏圖大業。
古代交通以水路最便利、成本最低,水路兩岸商業發展較快。春秋時鄭國大商人弦高靠水運在鞏義境內犒勞秦師,保全鄭國。明清鞏義康百萬家族地處河洛交匯處,靠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清代商水葉氏家族,也是因沙河而興。像中華文明根在河洛一樣,中國商業文化之根也在黃河沿岸地區,是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精神風貌。在葉氏家族身上,多有體現。
豫商誠信義利。葉家發家,傳說中即源于誠信。傳說代代流傳,已化成家族血液里的東西。
豫商樂善好施,欲取先予。葉氏家族,通過多種方法,恪盡士紳義務,筑城寨治洪水,賑災興教,反哺社會,教化百姓。良好的民眾基礎和社會形象,又反過來促進了家族商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豫商崇尚中庸,低調內斂。葉氏堂號名“慎徐新”,創新的同時,強調慎重,循序漸進。而康家大院匾額楹聯上,到處是“致中和”、“居貴敬”、“端潔退讓”等字樣。康家家訓“留余”,“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留余”與“慎徐新”,均深味中庸之道。
豫商審時度勢,善抓商機,敢為人先。
葉氏家族因沙河而興,葉氏莊園瀕沙河而建,這是善抓商機。“當初葉家定居鄧城后,就看中了沙河交通便利,從事石貨貿易。生意慢慢發達,碼頭上葉家船只很多。葉家把碼頭買下,老百姓稱它‘葉埠口’。沙河對岸,還有部分葉氏后人聚居成村,叫‘葉埠口村’。”葉家后人、94歲的葉峻嶺道。
葉家在商水縣商家中,率先到周家口設門面做買賣,由經營山貨轉而多種經營,這是敢為人先。
嘉慶二年(1797年),葉方盈在周家口設錢莊,名“德昌和”。葉家與山西平遙喬家、曹家,祁縣元家、水家生意上往來多年,錢莊紅火。調查豫晉兩地市場,他又從扶溝和太康購進棉花賣到山西,又從山西買回小棗、花生、煙葉運回周家口,薄利多銷,盈利豐厚。
葉家與鞏義康家,作為典型豫商,他們從經營方式、文化理念、財富使用等方面,和晉商、徽商,有鮮明差異。
從經營方式看,晉商開創了金融業。徽商以錢莊、典當為主,晉商徽商足跡遍天下。康家葉家地處中原,認為金木水火土,土為中,土生萬物,信守“土能生白玉、土可發黃金”,守中虛外,不放棄土地經營,兼營別業。
從文化理念看,晉商讓家族中最優秀的子弟經商,次等子弟科舉。徽商由商做官,官商兩濟。康家葉家位于天下之中,深受河洛、儒家文化影響,將“耕讀傳家”視為根本,亦農亦商亦儒,把讀書好、營商好與土地聯系起來。
從財富使用上,晉商發達后,回家建大院建城堡式建筑。徽商兩條路,一是回家蓋豪宅別墅,二是讓子弟們捐官走仕途。豫商如康家葉家把掙的錢購買大量土地,葉家土地過千頃,康家竟有十八萬畝。他們建起龐大地主莊園,自給自足,自產自銷。
社會在進步,豫商在發展。新時代豫商們,正以窮則思變的創富動力,重商重文的文化底蘊,誠信義利的經營理念,低調內斂的個性特征,創造著財富,書寫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