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邊疆來,站在北緯 33°的秋天,憑吊一位叫李斯的古人。
處于上蔡縣城南的這個村落,是李斯的出生地。公元前208年,李斯遭受腰斬酷刑。他的鄉人撿回部分尸骨,葬于家鄉。從一介布衣到一代名相,從權傾朝野到階下囚,歷經榮辱沉浮之后,這個叫“李斯樓”的村莊平靜地接納了他的死亡。
沿途的田野中,總會看見一座座墳墓,無一例外,皆為平頂。當地朋友說,李斯墓中沒有李斯的頭顱,此后,這個村莊里安葬逝者的墳墓都如李斯墓一樣,沒有墳頭。
蜿蜒的鄉間小路,鋪滿了收獲的玉米,那些成熟到金黃的色彩,引領我們前行,到達李斯墓前。
“千古一相”的墓碑,沒有想象中的宏偉高大,也沒有想象中的遠離塵世。它矗立在村子的東南角。周邊的農人,把收獲的玉米晾曬在他的墓地前,勞作的間隙,他們會坐在刻有“諫逐客書”的石碑前,閑談四時農事、鄉野雜聞。前秦的氣息混雜在今天的時光里,慷慨悲歌隱藏在散淡閑適的生活之后,時空在這里交錯重疊得如此匪夷所思。
“秦丞相李斯之墓”——7個字便容納了一個人的一生。
7個字后,是他鞭辟入里的《諫逐客書》,是他“遠交近攻”的軍事謀略,是他統一文字的一代佳話,是他輔佐帝王,謀取天下的雄渾壯志,也是他附和趙高篡改遺詔的千古罪名,是他最終被腰斬于市,具五刑、夷三族的悲慘結局。
公元前200多年的往事,如今只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像秋風中飄落的一片樹葉,徒勞地用經絡強撐出一個隱約的框架,任憑如何拼湊,也拼湊不出一個完整的情節。只有冰冷的墓碑,矗立在上蔡故國的一個角落,提示著一個人曾經以其橫絕一世的才智,轟轟烈烈渲染了一個時代,然后連同他的功過是非、恩怨情仇一起寂然歸于塵土。
離去時,忍不住一次次回望。此時秋風蕭瑟,墳塋之上,萬千樹葉受風的蠱惑,脫離母體,旋轉、猶疑,最終飄落,一片一片,如同自天而降的挽歌,墜落成一地的嘆息。□田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