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走進駐馬店 >> 印象駐馬店 >> 瀏覽駐馬店

嫘祖故里與西平

2013/10/8 15:26:23 點擊數: 【字體:


    嫘祖,也寫作傫祖、雷祖或累祖,是中國史前社會傳說中的人物之一。劉恕的《通鑒前編·外紀》、羅泌的《路史·后紀五》、林漢達與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等書,均說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和織綢技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嫘祖因此被尊為中國古代文明創始者中的人文女祖。關于嫘祖的歷史,早期文獻的記載十分簡略,《山海經·海內經》云:“黃帝妻雷祖,生昌義。”只是說她是黃帝的妻子。《史記》卷 1 《五帝本紀》記載:“皇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也只是說明了嫘祖出生于西陵氏部族。這些史籍雖然說明了西陵氏部族與黃帝所統領的部族活動時期大體相同,但對于西陵氏部族的活動區域并沒有明文記載。所以與西陵氏部族和嫘祖相關的問題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課題之一。西陵氏部族的活動之地,可以說是研究嫘祖與嫘祖文化的重要依據。

    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表明,關于西陵氏部族的地望和嫘祖故里的認定存在十余種觀點:河南有三地,開封、滎陽、西平;湖北有四地,宜昌、遠安、黃崗、浠水;四川有三地,鹽亭、茂縣、樂山;還有山西的夏縣、山東的費縣和浙江的杭州。由于古代文獻上或多或少地有過這些地方為“西陵”或者與嫘祖傳說相關的記載,所以認定這些地方為“西陵”并非空穴來風,也就無法完全排除這些地方為嫘祖故里的可信性。尤其是在四川鹽亭、湖北宜昌先后舉行嫘祖文化研討會以后,嫘祖故里鹽亭說與宜昌說在學術界曾產生較大影響。

    主張嫘祖故里在四川鹽亭的主要依據,是唐開元年間鹽亭人趙蕤撰寫的 修葺嫘軒宮碑序。其文曰: “ 黃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歿于衡陽道,尊囑葬于青龍之首,碑碣猶存。生前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官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 憶官史。據前碑所志,補建于蜀王之先祖蠶叢。后文翁治蜀,大加闊筑。歷經兵燹,已三缺三圓矣。” [ 1 ] 碑文雖然直書嫘祖生于鹽亭、葬于鹽亭,這也只是唐朝時期當地文人的一種頌詞,詞句可能是根據當地的民間傳說撰寫而成,僅以這條碑文和當地的傳說認定嫘祖故里為四川鹽亭,證據尚嫌不足。

    提出湖北宜昌、遠安等地為嫘祖故里,也只是依據《水經注》等書對“西陵縣”的不甚明確記載。例如,《水經注》卷 35 江水條的記載:西陵縣故城,“《史記》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這里所說的西陵縣,在今武漢一帶。《水經注》卷 34 又云:夷陵縣之古城,“秦令白起伐楚三戰而燒夷陵者也……黃武元年( 222 )夏名西陵也。后復曰夷陵。”這里說的“西陵”則在宜昌市附近地區,東吳時期一度改“夷陵”為“西陵”,說明秦漢和秦漢以前這里可能沒有“西陵縣”之說。西漢時期成書的《戰國策》記載:“頃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279 ),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燒先王之墓,王徙東北保于陳城,楚遂削弱。” [ 2 ]

    劉向把“西陵”、“夷陵”兩個地名并列使用,進一步說明了秦漢以前“西陵”和今宜昌一帶的“夷陵”不是一個地方。

    嫘祖故里——西陵氏部族的活動區域在今河南西平及其附近地區,相對來說具有更大的可信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西漢以前,西平一帶稱為西陵有較為充分的文字記載。

    上面所引用的《戰國策·秦策》記載的秦將白起攻打楚國的事實,說明秦漢以前的西陵不在湖北宜昌一帶。頃襄王二十年,白

    起率兵首先攻取的是楚國的西陵,然后是鄢、郢、夷陵。筆者認為:鄢,在這里可能指的是鄢水,“即今湖北中部漢水支流蠻河”,蠻河則在距襄樊不遠的南漳、宜城一帶;郢,是頃襄王以前的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而夷陵則在“今湖北宜昌市東南”。 [ 3 ]

    從這些地點的地理位置分析,白起可能是在占領西陵之后依次向南用兵的,這里說的西陵顯然也不是西漢時期江夏郡(治所今武漢市)所轄的西陵縣,而應當在襄樊以北的河南境內。

    至于西陵在河南什么地方,《水經注》記載:西平縣,“故柏國也,《春秋左傳》所謂江、黃、道、柏方睦于齊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 4 ] 盡管現在對“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有著不同的理解,但也說明了西漢時期的“西平”和“西陵”大致為同一個地方。西漢的西平縣屬于汝南郡,《漢書》卷 28 上《地理志上》汝南郡條下有明文記載, 1981 年甘肅武威磨咀子發現漢簡將近 40 枚,其中的“王杖詔令”簡上有“汝南西陵縣”等文字,西漢以后,這里又設置過西陵鄉、西陵亭等與“西陵”相關的地名,進一步說明西漢將西陵改為西平是有史可證的,即:西漢前期和西漢以前,西平一帶稱為西陵,西陵之名可能源于遠古時期的西陵氏部族。

    2. 與新鄭(黃帝故里)地緣相近,增強了西平為嫘祖故里的可能性。

    嫘祖為黃帝之妻,這是學術界所公認的,稱嫘祖為黃帝的元妃,也有著較多的文字記載。宋朝高承的《事物紀原》云:“黃帝初有元妃嫘祖、次妃嫫姆、洎形魚氏、方雷氏。” 宋朝張君房的《云笈七籤》、羅泌的《路史》等書中亦有黃帝元妃為嫘姓之言,說明嫘祖為黃帝的第一位妻子是可信的。原始社會交通極為不便,到處是未曾開發的山林沼澤,決定了遠古部族之間相互交往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地緣臨近應該是遠古部族之間進行通婚的重要條件,同時,通婚也是增強部落之間政治、軍事聯盟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就要求西陵氏部族應該與黃帝部族具有較為接近的地緣關系。《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娶嫘祖之時,居于“軒轅之丘”,說明西陵氏部族應該距軒轅丘不會太遠。

    黃帝居住的軒轅丘的位置,史籍有明文記載。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云:“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明代的《廣輿記》、《明一統志》、《天下名勝志》以及清代的《大清一統志》等文獻均稱軒轅丘在河南新鄭,所以學術界普遍認同黃帝故里在新鄭。以現在的里程計算,西平與新鄭相距 一百二十公里,活動在新鄭的有熊部族與生活在西平的西陵氏部族地緣相近,具備交往通婚的便利條件。

    相對而言,四川鹽亭與新鄭相距數千里,湖北宜昌一帶與新鄭雖然較四川為近,但也有千里之遙。新鄭與這兩地之間路途遙遠、山水阻隔,地理等自然因素決定了黃帝部族與當時活動在巴山蜀水間的各部族的相互交往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如果西陵氏部族生活在鹽亭或宜昌等地,會使皇帝娶嫘祖為元妃存在諸多不可能的因素。

    3. 民俗、傳說和考古材料,提高了嫘祖故里在西平的可信性。

    西平縣的西部鄉鎮,處于伏牛山余脈向平原地帶過渡地段,這里的低山、土崗、平原、湖泊、河流相互交錯,整個地貌呈現出復雜多變的丘陵地形。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既可以從事農耕生產,也可以采集、漁獵,為早期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西平境內的蜘蛛山,又稱為“始祖山”,相傳嫘祖就是在這里受到蜘蛛結網的啟發后,發明了養蠶、繅絲、織綢技術。蜘蛛山上曾建有嫘祖廟(現在僅存殘碑、磚瓦等物),每年 農歷四月二十三日,當地群眾都要在這里舉辦盛大的廟會,用來紀念嫘祖發明養蠶繅絲的功德,所以廟會又被稱為“蠶桑節”。師靈(西陵)岡上,有一座高大的娘娘墳,當地人稱之為嫘墳和嫘祖陵。盡管嫘祖山、嫘祖陵在全國有多處,但也為嫘祖故里在西平提供了可信性。

    在今西平縣西部的呂店鄉董橋村,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處面積達 48 萬平方米的古代遺址,這塊遺址上曾經建有嫘祖廟、存有元代的大鐵鐘,具有濃厚的嫘祖文化氛圍。這些與嫘祖相關的地上文化遺存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遭到破壞,但這里保存相對完好的地下遺址,出土的陶器有紡輪、碗、罐、缽等物品以及石斧、石鏟等石器,明顯地呈現出仰韶文化的特征。考古學者認為,董橋村文化遺址可能就是《水經注》中所說的呂墟和西陵亭的所在地。仰韶文化的歷史年代,與黃帝活動時期相對應,共同的文化特征,說明了在這里活動的遠古部落,應該是和黃帝活動的年代大體同時,這為嫘祖故里在西平提供了寶貴的考古支持。

    在嫘祖故里與西陵氏部族的活動范圍研究中,出現多種觀點是不可避免的。嫘祖的傳說廣泛流傳、嫘祖廟遍布全國各地,主要是因為嫘祖為中國古代的蠶桑業的發明和推廣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她應該受到全國人民的敬仰。嫘祖生活的時代,畢竟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敬仰和祭祀,完全符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這也是出現嫘祖故里多元化的主要原因。但從現有的材料分析,在嫘祖故里眾說不一的情況下,西平為嫘祖故里具有更多的歷史依據和更大的可信性。

    作者簡介 :

    喬鳳岐,河南新鄭市人,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西平網(2009-05-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