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廢寢忘食一生辛苦,卻連一個妻子也沒娶上。可他的廟后殿樓中,為何又塑著一位品貌端莊的倉頡奶奶呢?
傳說有一年的盛夏,吳村的許多姑娘在田間挖野菜。驕陽當空,他們個個熱得汗流滿面,于是就躲進廟內乘涼。其中一名姑娘名叫荷香,她望著倉頡塑像出神,想倉頡立了這么大的功勞,現在卻這樣凄涼孤單,不禁深表痛惜。此時有個姑娘提議說,用籃子往倉頡頭上套,誰套中誰為倉頡妻子。結果無一人投中,最后荷香一投,正套中倉頡脖子。大家一陣嬉笑,齊稱荷香為倉頡奶奶。
大家歡笑一陣就回了家,事后也都忘了。誰知荷香回家后一病不起,終日昏昏沉沉,醫治無效,父母問起發病原因,荷香就把廟中戲言說了一遍。父母好言解勸,請百醫治療,但終沒治好,荷香死了。全村人就籌措糧款在大殿后蓋了座樓閣,為荷香塑了像,并敲鑼打鼓張燈結彩,為荷香與倉頡成親,又把荷香葬于廟東倉頡陵。
荷香懷念這一方百姓,她像倉頡一樣為人們造福。凡是缺少用具的人家,只要在廟里禱告一番,把筐放到廟院當中的井里,第二天清晨提出,就會如愿以償。從井里提上來的婚喪嫁娶需用的碗、碟之類,特別精巧,令人愛不釋手。時間久了,取多還少,慢慢地倉頡奶奶就不借給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