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約前290-前235),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戰國時代衛國著名商人,戰國后期著名政治家,在秦國為相國十三年,頗有作為。后廣招門客以“兼儒墨,合名法”為思想中心,合力編撰《呂氏春秋》,有系統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后為先秦雜家代表人物之一。
呂不韋在趙國邯鄲經商時,偶然結識秦國宗室,質于邯鄲的秦王孫異人(后改名楚),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并西入咸陽,游說秦國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后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前251年,秦昭襄王薨,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三年后秦莊襄王病故,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秦國朝政。
呂不韋任秦相期間,組織其門客編纂著名的《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即成語“一字千金”的出處。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