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信奉多神的國家,在我國古代人們信奉的眾多神靈中,灶神在民間的地位是最高的。它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祇,幾乎各民族都有供奉。對灶神的崇拜,從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來的謹盼避禍,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自己命運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種吉兇禍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許有怨言、說怪話、發牢騷的種種禁忌,則被統治者加以利用,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一種工具,F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不斷進步,祭灶的風俗漸漸淡化,它必將慢慢遠離人們的生活。
灶神,原來是這樣兒的
灶神,或稱灶君、灶王爺、灶君公、司令灶君等,民間一般稱之為“老灶爺”、“灶君菩薩”。灶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管炊事的神祇,而中國人歷來主張“民以食為天”,因此,灶神是中國古代社會老百姓十分親近的神靈,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對于灶神的祭祀非常之普遍。
據記載,祭灶習俗在先秦時已經流行。但灶神究竟為何物,是一個不容易搞清楚的問題。由于可供參考的說法實在太多,大致可分四種"流派"。
一為上古帝王或后裔說!妒挛镌瓡贩Q,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痘茨献·氾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高誘注:炎帝以火德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呂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誘注:"祝融,顓頊氏后,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有人據此認為灶神就是火神,是這一自然力崇拜的產物進入人類居住空間后的變體。由于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為灶神。
二為鬼神或精變說《禮記·禮器》"奧者,老婦之祭也"鄭玄注:"老婦,先炊者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卒食而祭爨、雍爨"孔穎達疏:"爨者,老婦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是說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發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廚房烹調事務的女神--先炊,因為烹調須在灶上操作,所以對她的祭祀表現為祭灶。《文獻通考·郊社一九》釋灶神的"司命"名號:"司命則司命星下食人間,司譴過小神。"《莊子·達生篇》記齊桓公問皇子告敖:"到底有沒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晉司馬彪注:"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也有稱灶神為火精宋無忌的!度龂·魏志·管輅傳》:王基家賤婦生一子,墮地便走人灶中。輅曰:"直宋無忌之妖,將其入灶也。"《史記·封禪書》"宋毋忌"司馬貞索隱:"《白澤圖》:'火之精曰宋無忌。'"關于灶神是一對夫婦(即"灶公灶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肚G楚歲時記》:"灶神名蘇吉利。"《玉燭寶典》十二引《灶書》:"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灶王經》說天下灶君,以種火老母為尊。有人認為,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來。
三為人死變神說《酉陽雜俎·諾皋記》云,灶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傳說張單是一個負情浪子,因羞見休妻而鉆入灶內,成為灶神。一說,古時候有一貪官,生性最饞,每天須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擾。后一位神仙幻變的民女將他摑到鍋臺上,變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四即窮蟬演變說此說為當代學者袁珂的見解。他從前引《莊子·達生篇》"灶有髻"人手分析。"髻"是"蛣"的異體字或假借字,《廣雅·釋蟲》:"蛣,蟬也。"《大戴禮·帝系篇》:"顓頊產窮蟬。""這就說到點子上了:顓頊之子名窮蟬,蟬又是'灶有髻(蛣)'的'髻(蛣)',而'髻(蛣)'又說是灶神,是"窮蟬"與灶神之間有了一定的"聯系"。但此"蟬"并非"知了",而是灶上常見的一種蟬狀的小生物,俗稱蟑螂,有的地方稱為"灶馬"。正是這種常見于灶上的小生物,古人以為是神物(或鬼物),祀為灶神。殷周鼎彝,多以蟬紋為飾,所刻繪的就是這么一種東西。《史記·五帝本紀》"顓頊生子曰窮蟬"司馬貞索隱:"《系(世)本》,作窮系。"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條引《許慎異義》:"灶神,古《周禮》說,顓頊有子曰犁,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犁、系、髻(蛣)音皆相近,而窮系又作窮蟬,是窮蟬即犁,也就是古代傳說中的灶神。《后漢書·陰識傳》"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李賢注引《雜五行書》:"灶神名禪,字子郭。"《酉陽雜俎·諾皋記上》:"灶神姓張名單。"可見"單"或"禪"其實都是"窮蟬"一名的演變。進一步推測,"蘇吉利"該是"宋無忌"的音而"吉"、"忌"的聲音又都近于髻(蛣)。至此"豁然貫通":窮蟬既然又名窮系,而系、髻(蛣)、吉、忌的聲音又如此相近,則后世傳說的灶神,無論名叫"禪"的,名叫"單"的,名叫"宋無忌"的,名叫"蘇吉利"的,都是顓頊的兒子"窮蟬(窮系)"一名的演變。而窮蟬的本來面目,實際上又只不過是灶上常見的那種蟬樣的紅殼蟲--蟑螂(《漫話灶神和祭灶》,原載《散文》1980年第二期)。
除此四說外,后世民間傳說中對于灶神的來歷尚有一些其他的說法,在此不一一例舉。但無論怎么樣,在筆者看來,灶神的起源當為原始崇拜。我們可以斷定,最初的灶神絕不會是人形人性之神,其最有可能具有物崇拜的性質。眾所周知,火的發現和使用使我們的先民吃上了香甜的熟食,能夠自己取暖和照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火,因為火的功用甚大。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先民們才對火產生了崇拜和敬奉之心。對火單純的崇拜和敬奉還不夠,先民們還創造出火神來。正如恩格斯在《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中所指出的,“其實神不過是由于人在自己不發達的意識的混亂材料中的反映而創造出來的”,正是由于遠古時代先民們不發達的意識和對打自然神秘事物的畏懼心理才又火崇拜制造出火神來。日本著名的學者、民俗學專家池田末利即指出灶神的原型是火神。在火神觀念的基礎上形成了火神形象,并且人格化了。從火到火神,從火神到灶神,這恰恰是一種崇拜的演進。
祭灶,還別不把他當回事兒
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因此,南北習俗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舊時亦有士紳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別。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團子之類,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講人間罪惡,世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從灶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灶神之禮,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貼新的灶君紙馬。 關于祭灶禮儀 祭灶的禮儀各地可能不同,大體上來說是如此規矩: 祭灶時間:多數地區于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數地區為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 祭灶地點:廚房爐灶邊 祭灶供品:三牲(雞、豬、魚肉)、飴糖(麥芽糖)、清茶、水果、金紙等 祭灶以麥芽糖塞住灶神之口,使其不講人間罪惡,祭祀之人口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焚香祀送,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畫像從灶上揭下,連同金紙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
宋朝詩人范成大有一首叫《祭灶祀》的詩,而把民間灶神的習俗刻畫得入情入理、淋漓盡致,在老百姓眼里,灶王爺并不是純粹的鐵面無私,也不是專打小報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達理、圓滑世故、稍加賄賂就替人消災免禍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群眾的世態。全詩如下:“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祭灶的禮儀,在我看來是整個灶神傳說及祭祀風俗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因為它充分體現出了中國人的神怪觀念。神仙不僅是可以溝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戲弄的。人們的娛神行為同時也是自娛,神仙在年節當前的時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一個影子,而是與我們一同歡慶佳節的血脈相通的家人。祭祀活動在敬神行為的背后,是以強化家族觀及民族觀為目的,也許這就是中華民族星火相傳、團結進取、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原標題:漸行漸遠的祭灶文化)
來源:華網文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