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是我國古老的一種民間工藝,早先主要流傳于黃河流域,主要分布于河南、陜西、山東、河北等地區(qū)。
從很早開始河南原陽民間藝人就有走街串巷刻窗花,做年畫,并兼做面塑小動物及小面人,以此招徠顧客。而在清末民初年間面塑技藝見長者當(dāng)屬原陽以曹天祿為代表的曹氏家族。曹氏面塑原料主要是面粉、糯米粉,加上石蠟、蜂蜜等。用色有紅、黃、白、綠、紫、藍(lán)、黑七種基本色,捏制中可色色相配,色色組合,兌出近二百種中間色;面粉原料配制比例要適當(dāng),水份比例講究,蒸制時間要把握,面料存放保持濕度;捏制技法主要以揉、壓、搓、碾、撥、切、點等。
桃李瓜果類面塑,形象逼真,色彩艷麗;家禽、家畜、胖娃娃、老壽星等面塑,捏制手法粗獷、風(fēng)格質(zhì)樸,色彩對比強烈;文雅官員、賢良淑女、將武俠客,做工精細(xì),色彩復(fù)雜,視角獨特,栩栩如生;取材于神話傳說或歷史故事的組體面塑,活靈活現(xiàn),各有特色;山水秀色,亭臺樓閣,結(jié)構(gòu)復(fù)雜,景色誘人。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