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山南麓的“萬歲峰”下,有一座漢代石闕,叫“啟母闕”。闕的東北面,矗立著一塊幾丈高的大石頭,這塊石頭叫“啟母石”。
傳說在唐堯的時候,洪水滔天,到處一片汪洋,不知淹死了多少人畜。唐堯授命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連治九年不見成效。虞舜即位后,又命禹繼承父業,治理洪水,并封禹為夏伯。禹便帶領身懷有孕的妻子涂山女,來到陽城(今登封告成)一帶治水。他根據水的流向和山川地勢,打算在嵩山西側的“轅關”鑿石開渠,排泄洪水。可是那里山高石厚,要鑿通得用很長時間。禹急得食不甘味。有一 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來復去不能入睡,朦朧中,忽然看見從山上下來一只大黑熊,用嘴頂住大山,腰一躬,腳一蹬,大山塌了半邊,洪水便從那里流走了。禹一高興,醒了,原來是一個夢。他心里暗想,為了治理洪水,自己要能變成力大無比的黑熊該多好哇!于是他到處尋訪變黑熊的法子,引得不少人都笑他發癡。后來他這種為民除害的精神感動了上蒼,玉皇大帝就施展法術,讓禹在開山鑿渠時變成一只黑熊。此后,在治水工地上,變成黑熊的禹翻山越嶺,快步如飛,鑿石運土,力大無比,大大加快了治水進度。但是他始終沒有把自己變熊的事兒告訴妻子涂山女。
禹整天忙著開山鑿石,疏通河道,連每天三次回家吃飯都嫌耽誤時間。為了既不影響施工,又能按時吃飯,夏禹就在“轅關”山下放了一面鼓,跟妻子商定:只要聽見敲鼓的聲音,就來給他送飯。從此,每當聽到咚咚的鼓聲,涂山女就馬上撐一只小木船,把熱騰騰的飯菜及時送到,不管刮風下雨,酷暑嚴冬,日日月月,從未間斷。這就是“擊鼓餉夫”的故事。
有一天禹正忙著開山治水,不小心飛起的石塊從山坡上滾了下來,恰巧掉在那面鼓上,鼓便發出咚咚響聲。禹一心惦記著治水,根本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又繼續開山干活。涂山女在家里聽見鼓聲,卻犯了懷疑,今天不到吃飯的時間怎么敲起鼓來了呢?啊!一定是今天活重,丈夫的肚子餓得早吧。于是她馬上把飯菜做好,急急忙忙送來。
涂山女來到轅山前,放下飯菜,等丈夫來吃。等了好大一會,始終未見人來。她實在等著急了,又提著飯菜順著小路向丈夫開鑿的轅關走去。她看見一只大黑熊正低著頭鑿石運土呢。涂山女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她暗想:自己的丈夫原來是個大黑熊啊!平時怎么沒有發現一點跡象呢?哎呀!自己真糊涂,跟黑熊過了半輩子!她越想越羞慚,提起飯菜便往回走。走到崇高山下,變成了一塊石頭。
夏禹干活到晌午,又由熊變成了人。他來到大鼓跟前咚咚地敲起來。他敲一陣,等一會兒,一連敲了好幾陣,又等了很長時間,一直不見妻子涂山女來送飯。他心里暗想,一定是妻子在家臨產了,就連忙起身往家里趕。
夏禹回到家里,仍不見妻子的蹤影,更沒有小孩的哭聲。他心里急得象一團火,急忙出門四下尋找。找來找去抬頭看見山坡上多了一塊大石頭,旁邊還放著送飯籃。這時候,夏禹心里明白,原來這石頭是自己的妻子變的。夏禹心里很難受,后悔自己沒把變熊鑿石的事告訴妻子。他又想到妻子就要臨產了,如果妻子一死,當然也就沒有了兒子,讓誰來繼承治水的事業呢?于是,他就急急忙忙跑到大石頭跟前,拍著石頭大聲哭喊:“涂山女,你就這樣離開我嗎?你好狠心哪!你要把兒子交出來呀!”夏禹的喊聲,震蕩著整個嵩山。
突然,“轟隆”一聲巨響,大石頭裂開了一條大縫,從石縫里跳出了一個小孩。禹知道這就是他的兒子,萬分高興,急忙上前把兒子抱在懷里。
由于他的兒子是從裂開的石縫里跳出來的,禹就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啟”。后人便把這塊巨大的石頭叫做“啟母石”。
后來,兒子長大了,便跟隨父親一起疏通河道,治理洪水,終于使廣大黎民百姓擺脫了水患。“啟母石”的故事也一直在民間流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