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山”與侯地的故事
2013/8/20 15:23:5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魯莊鎮的東部座落著白云山。白云山古時也叫“九山”,是上古名山之一。漢代著名學者桑欽在其《水經》中稱“其山孤峰秀出,分立。”“南據嵩岳,北帶洛澨”。又說:“仲長統曰:昔密有卜城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謂是山也。”九山面西北方,是一片黃土丘陵區域,相對集中地座落著四個村莊,村名為東侯村、西侯村、南侯村、北侯村,統稱“四侯”或“四南侯地”。當地群眾也稱九山為“舜山”,因年深日久,漸次演變為“樹山”。南侯村中原有“舜王廟”,南侯村村南連接舜山小山坡前的陵原上,多年前有四個高大墓冢排列成陣,相傳為舜帝的四大輔政名臣皋陶、伯益、稷和契的墳墓,群眾俗稱“四大諸侯”冢,而嶺原上的四個村莊,便是以諸侯冢而命名為“東侯、西侯、南侯、北侯”的。堯舜時期,是距今約五六千年的中國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時期。“堯天舜日”是后人對當時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的肯定與稱贊。當時,以河洛交匯為中心的嵩山與鞏洛一帶,應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中心。自伏羲在洛汭發現河圖洛書而畫太極、八卦后,黃帝和堯帝、舜帝又相繼在這里舉行祭天和禪讓儀式。舜帝繼堯而王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任用大禹治理洪水,成效顯著。他任用后稷掌管農耕,農業得到很大發展。他任命伯益掌管山澤,畜牧和漁業得到繁榮,他任命皋陶掌管刑獄,又任用契管理教化,使社會變得文明和井然有序。舜帝執政期間,在九山一帶活動較多并留下種種遺跡,應是符合歷史真實的。九山上原有伯益廟,有百蟲將軍顯靈碑,山下有伯益、皋陶和稷、契四冢。有關伯益等四冢的情況是這樣的。伯益冢在南侯村南約一公里處,原土冢高8米,長寬各約30米,因年代久遠,已成圓丘,冢土呈致密夯層,另在此冢東偏南,也有一略小的土冢。1957年曾在附近沖出地下墓道,有大青磚鋪地,后填平。另據世代相傳,北部土橋溝兩側,東西也各有土冢一個。東邊的早年塌在溝里一部分,這就是當地群眾世代相傳的四大諸侯冢。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