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澄泥硯
2013/6/24 9:28: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黃河澄泥硯是硯中一絕,多次參加國際國內藝術博覽會,受到全球藝術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青睞,并獲得了國內外70余項榮譽。這項工藝的制作者,鄭州黃河風景區——黃河金沙泥藝術研究所的王玲女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于“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澄泥硯之所以倍受贊譽是因為它擁有四大特色:
一是質地堅。澄泥硯質堅如石,耐磨持久,澤若美玉,擊若鐘磬。宋代米芾在他對硯的有關論述中,盛贊澄泥硯堅實“扣之金聲,刀之不入”。
二是發墨好。古人把澄泥硯視為“陶之屬”,“性堅而不燥、潤筆不損毫”,因其發墨快,且不滲水。
三是色彩奇。澄泥硯的顏色純正、大方,它的“五光十色”是其它名硯
所沒有的。澄泥硯的色彩雖千變萬化卻絕無艷麗妖冶之態。
四是雕刻美。澄泥硯造型生動,雕工講究,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無一不是澄泥硯的創作對象。圓雕、浮雕、透雕、線刻技法融匯于一方澄泥硯中,“其形小則柔美玲瓏,大則敦厚氣派,摹人則清秀俊雅,狀物則靈動華麗。”
澄泥硯盛于唐宋,當時端硯、歙硯還正處于初創階段,因此,人們對澄泥硯評價非常高,視為“硯中第一”。此后,澄泥硯一路尊貴至明清,清人高鳳翰的《硯史》、紀曉嵐的《閱徵草堂硯譜》、謝慎修的《謝氏硯考》,特別是清內府編繪的《西清硯譜》中,都大量地收錄有澄泥硯,足見歷代古人對它的偏愛。
至清代乾隆以后,澄泥硯便湮沒消失了,其根本原因是制作技術失傳。據魏美月先生的《澄泥硯》專著載:“澄泥硯另有制法,其地道的制法因系秘方,到宋代已經失傳大半。至于以后的制法均類似陶硯的制法,原非唐法矣。”
澄泥硯在燒制工藝上,不同于別的陶瓷。古法制硯系用稻糠干牛糞先溫火燒制,其目的是去除潮氣,爾后用炭火溫火燒制,通過肉眼觀察控制火溫,燒三天三夜。出窯以后,用墨蠟米醋蒸煮以達到含津益墨之功效。今法系在保留古法土窯燒制的基礎之上,通過試驗采用多種名貴中草藥后期燒制熏蒸而成。此法制作的澄泥硯,保留了古硯含津益墨的特性,且能保證使用本硯磨墨作出的字畫不生蛀蟲,故而成為收藏家們爭相收藏的佳品。
張存生、王玲夫婦在深挖黃河古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而不失傳統,將“泥與火”凝聚成最為簡潔形象的“語言”形式,由黃河走向世界,與不同地域、不同膚色、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進行更廣泛的文化交流。他們開發的黃河金沙泥茶具更是引起中外游人的濃厚興趣。在國外游客嘖嘖稱奇的贊嘆聲中,王玲在為我們民族藝術感到驕傲的同時,更體會出這些年付出的價值。王玲認為,陶藝在我國歷史悠久,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蘊含著深厚宏博的中華文化精神。而茶具則從一個方面體現了我們民族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古人云“大拙則大雅”,拙到極致則美到極處。王玲夫婦制作的茶具造型古拙乖巧,超凡脫俗,風雨斑駁,顯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積淀。他們的作品有的多以南方粗壯毛竹形象為主體,配以竹筒茶杯,使成熟的金黃竹色與同樣金黃色的黃河金沙巧妙地融為一體,表現了北方粗獷的黃河文化與南方清秀的茶文化的天然融合。這些作品毫無雕琢之痕,自然天成,每件作品無不體現著作者精湛的制陶技藝及藝術感覺的敏銳!驹瓨祟}:黃河澄泥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惠濟區人民政府網 200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