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夏日炎炎,買個西瓜解暑,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對省會市民來說,購買最多的,當然是頗有名氣的中牟西瓜。
這兩周,筆者也買過兩次中牟西瓜。第一次買時是一塊五一斤,一個15斤的西瓜,瓜農要了22元。雖然貴點,但是很甜,很值得。于是幾天后,又買了一次。這次一塊三一斤,一個西瓜18元。雖然便宜點,但是一點都不甜,吃起來像喝溫開水,吃了半個,扔了半個。
于是很窩火,接下來的一周,每當看見門口有瓜車想買瓜,想想未必好吃,只好作罷。
和朋友們聊天,發現這種經歷并非偶然,因為擔心西瓜不好吃而少買瓜的人,也不在少數。
一個事實是,在現有關于買瓜的常識中,我們很容易辨別西瓜的生熟,卻很難辨別西瓜甜還是不甜。買西瓜搞得像買彩票,這種碰運氣的方式無疑會遏制人們消費西瓜的欲望。
這些年,通過政府部門統一組織和積極引導,中牟西瓜每年都舉辦大型西瓜節,還開通網上銷售渠道,中牟西瓜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是,嚴格來說,這并不意味著中牟西瓜有了品牌。試問,我們在街頭買瓜時,有幾個人知道買的西瓜是哪個品牌?
品牌是區別不同商品最重要、最本質的功能和來源,用于引導消費者認牌購物或消費。從這個意義來說,中牟西瓜最多是一個得到認可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而品牌建設無從談起。
或許有人會問:賣個西瓜也需要品牌嗎?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看看新鄭大棗中的好想你,看看饅頭中的多福多,就明白了。
其實不僅是紅棗、饅頭、西瓜,未來的消費市場,所有的東西,都將品牌化。(原標題:中牟西瓜何時才能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