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化遺產知識 >> 瀏覽鄭州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新鄭“棗文化”探尋

2014/1/8 10:01:45 點擊數: 【字體:

新鄭“棗文化”探尋

新鄭“棗文化”探尋


    近日,全國首家專業從事棗科學研究的院士工作站在新鄭正式掛牌成立,之所以選中新鄭,不僅是因為如今新鄭棗樹面積已發展到15萬畝,年產紅棗3000萬公斤,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更是因為新鄭有著豐富的“棗文化”。

    在棗鄉新鄭,七八百年的古棗樹并不稀罕,而且每年仍在開花結果。不僅如此,1979年位于該市新村鎮的裴李崗遺址出土了炭化棗核,經分析后發現距今已有8000年之久,足以證明新鄭大棗的歷史悠久。而在長期的栽培生產中,新鄭大棗也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新鄭獨特的“棗文化”,成為這方土地的寶貴資源。

    砑棗

    說起砑棗,大家可能會很陌生,但見過新鄭棗樹的人會發現它們樹干下部膨大,像古代花瓶一樣端莊優雅,而這正是緣于砑棗習俗。每年初夏,棗農會把棗樹樹皮斑駁地砍上一圈,目的是讓枝丫放慢生長,使營養用在開花坐果上。《齊民要術》記載有“反斧斑駁椎之”,即為新鄭保花保果砑棗技藝的先祖。

    新鄭砑棗習俗在全國屬于僅有,且有500年以上的歷史。經過千百年的砑棗,才使新鄭的古棗樹形如大肚彌勒,頭頂碩果累累寶貴的資源。因此“新鄭棗樹栽培技藝及砑棗習俗”,也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食棗

    紅棗作為飲食,在新鄭有著悠久的歷史,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棗的傳統做法很多,作為食品有棗山、棗饃、棗糕、棗花卷、棗餅子、棗窩頭、棗泥包,還能做成醉棗、醺棗、烤棗、夾心棗、棗脯等,作為飲品可以做成棗醋、棗酒、棗茶湯、棗汁、棗花蜜、棗茶等。

    藥用

    除了可以做成美味的食品外,紅棗還是中醫藥方中不可缺少的。至今棗鄉新鄭還有很多有關棗對健康有益處的諺語:“想要身體好,勸君多食棗”“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等。用紅棗與茶同泡,常飲有明顯防癌、抗癌和防治心血管病作用。妊娠期的婦女經常食用大棗,可保養身體,使母子健康得到保證。小孩出生后,母親常吃紅棗,可使乳汁得到保證。

    歲時節令

    在重要的節日,新鄭還保留著與棗有關的許多習俗。比如“二十八,蒸棗花”,春節前臘月二十八要蒸棗山、棗糕祭祀諸神,要供到二月二才吃的;每年二月二蒸口袋、蒸刺猬,用面粉包大棗、大豆等蒸成長條形饃狀、刺猬狀,放進麥囤里,以求年年豐收,糧食滿倉,老鼠不吃、不咬,糧食不生蟲、不受潮。五月端午要包棗粽子,寓意屈原能夠早(棗)早(棗)托生;八月十五中秋節要以棗、蘋果、葡萄等果品來祭祀祖先;每年農歷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用紅棗和軟米熬小棗粥,俗稱“臘八粥”;每逢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家家用黍面和紅棗做成年糕。

    人生禮俗

    據《新鄭縣志》記載,周朝時期人們就有以棗作為男女訂婚信物的習俗。在棗鄉,村里的姑娘出嫁時娘家陪送的嫁妝和被褥、衣箱里,都要塞一些干紅棗。洞房花燭之夜,婆家也有婆婆、嬸娘往新住的房里撒一些紅棗、花生,意在早生(取其諧音)貴子。過去,女人生了孩子,有的給孩子取名,女孩就叫“棗花”、“棗香”,男孩就叫“棗柱”、“棗樁”等。孩子過滿月時,大人抱孩子出屋,抱到誰家,誰家就得贈送棗子一類禮品,空身出去帶回實物,預示著孩子長大成人后厚道實誠。

    民間信仰

    因為棗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經常夢見棗樹就不足為奇了。過去人們容易把夢見棗的現象與禍福的預測聯系起來。例如:女人夢見棗,意味著戒齋;夢見吃甜棗,會勤儉持家;病人夢見吃棗,不久會康復。

    新鄭孟莊鎮栗園史村有一株600余年的“棗樹王”,每年大年三十村里的舞龍舞獅隊,舉著五色龍旗,帶著大銅器樂隊,一行近百人浩浩蕩蕩來到棗樹王旁,舉行隆重的娛棗樹神表演,并許愿,在古棗樹上掛紅布條和祈福牌,祈求棗樹神保佑家人平安,來年大棗豐收。農歷臘月初八用軟米和紅棗煮臘八粥,這天早上農村家家都要吃,不僅自家吃,還要送鄰居一碗,在果樹枝頭抹一點,給貓狗雞豬嘗一點,祝福來年四鄰和睦、五谷豐登、枝繁果甜、槽頭興旺。本報記者 劉佳美 高 凱 通訊員 安 安 文/圖【原標題:新鄭“棗文化”探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日報 2013-7-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