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管城區有條小巷,名叫主事胡同。它南起書院街,北至唐子巷,和東大街相通。路長270米,寬僅三、五米,街道雖小,迄今卻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且小有名氣。
在明隆慶以前,這里是條死胡同,俗稱“悶葫蘆”。若往書院街去,需繞道而行,很不方便。明萬歷年間,有義士之稱的市人張大維,在巷南頭置地數畝,除建房外,專門向南辟路一條,通至書院街。使多年的半截胡同,得以貫通,這在當時確為善事。人們為感謝他的義舉,將該巷改名“張家義巷”,并集資豎小碑一通,以示紀念。此碑至今仍在,只是已鑲入書院街路南正對該巷的北墻上。碑長、寬各約2市尺,上為弧形。首行字為《鄭州并刃開義巷記》其余文字大多模糊難認,但仍可了解其立碑主旨。大意是當時出行不便,張大維出資修路,對其善行表示感謝云云。日期為某某二十四年丙申,經查證應為明萬歷24年(1596年),后署名有巷人沈養志等數人。此后不久,原居東郊圃田的陰化陽舉家遷此。陰化陽舉人出身,入仕后官至戶部主事(明代官職,職位次于郎中及員外郎),告老還鄉后為安度晚年,特在張家義巷路東選址建宅。由于建筑高大氣魄,富麗堂皇,加之陰為朝廷命官,乃正六品的主事,也算一個“大官”,所以該巷不久改為“主事胡同”。
巧合的是,清光緒年間,進士出身曾任禮部主事的鄭州人孟瀅,晚年回歸故里,也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他在該巷路西大興土木,修建宅第。孟宅的整個建筑闊大宏偉,錯落有致,為已陳舊的主事胡同新添不少光彩。這正是:一巷倆主事,俱是官宦家,主事胡同卻也名副其實。只是后來因為城市改造,孟氏宅邸已不復存在,陰氏舊宅也多已改建,讓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