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泉的有:西流泉、黑龍泉、瀝滴泉、滴水棚泉、南泉、圣水峪泉、金花泉、福古泉、槐蔭寺泉、助蔭寺泉、暖泉、靈泉、珍珠泉、柳樹泉、洗耳泉、泉犢泉等。其中比較古老的泉有瀝滴泉,位于今新密市七里崗鎮楊寨村西天廟附近。以滴水如雨,四時不竭而得名。泉水面積約8平方米。洗耳泉、圣水峪泉和福古泉。都有傳說故事。《水經注·洧水》中記載:“洧水又東會瀝滴泉。水出深溪之側,泉流丈余,懸水散注,故世人以瀝滴泉稱。”洗耳泉為古泉名,在今登封市東南部。古時箕山居士許由洗耳于此,故名。說起許由,有很多故事。他雖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但卻做個隱士,圖個心靜,長期遁耕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淡泊名利,遠離官場;終身無矜無下色。據說,這許由還是天下許姓的第一人。至今,登封箕山還有許由廟(又叫征君廟)。圣水峪泉位于新密市白寨鎮圣水峪村北山谷間。因泉水較大,常流不息,故名。有石穴直徑6~7尺,深丈余,上以磚石壘砌,高6~7尺,周圍2丈有余,水出其中,遂而西流2.5公里后入鄭州市區,為賈魯河的主源。福古泉位于新密市西北小頂山北側半山腰中,泉以石砌,有半畝多大。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此贊揚道:“清泉一涵,停碧山半。”
在鄭州的河流中,還有幾條人工河渠,以解決當時水上交通和泄洪問題。
其中有惠民河。北宋時期,為解決京師運輸問題,約在960年,于今新鄭市南部導溱、洧諸水東北流入開封,以為京西南水上之運輸線。惠濟河。清代人工河。清乾隆六年(1741年),開挖此河,以分減賈魯河秋汛水勢。至中牟城西接賈魯河,東至縣東出境入祥符(今開封)界,長35公里,清末廢。清汴渠。宋代開鑿之運河。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自今鞏義市沙峪口外的任村沙口,引洛水東至河陰縣瓦亭子(今滎陽市北邙鄉黃河道中)入汴渠,全長51公里。宋后黃河南移。渠道被黃河吞沒。東風渠,原為1958年春人工興建的引黃灌溉渠。渠首五孔庫閘建在惠濟區花園口鎮李村東北,往南與索須河、賈魯河交匯,至市區白廟折向東南,在管城回族區穆莊北入七里河。干流原長42公里,索須河、賈魯河以北渠道廢除后,渠首從臬村閘處開始,全長19.7公里,流域面積191.9平方公里。為市區近郊的排洪河道。有金水河、熊兒河、七里河、潮河等支流流入。【原標題:趣話鄭州河流】(杜豐芮 王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