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萬家族為了體現其身份,大興土木,建造了龐大的地主莊園。全莊園由19部分組成,占地240余畝,莊重氣派、華麗典雅,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體的恢弘建筑群,被稱為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是建筑的代表。莊園始建于明朝中葉,明清之初,初具規模。在建造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寺溝、張溝等明代樓院,龍窩溝、寨上主宅區、南大院、棧房區、店鋪、飼養區、祠堂、木材廠、造船廠、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輔以碑樓、牌坊、花園等輔助建筑,從而形成了一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功能齊全氣勢宏偉的大莊園。如今,雖已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但拂去歷史煙塵,透過時空隧道,我們不難發現飛檐翹角、青瓦高墻,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且還代表著一段血脈相連的沿承和一個區域的精髓,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
目前康百萬莊園保存下來的主要有主宅區、棧房區、南大院、祠堂區等十部分,建筑面積64300平方米。今天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寨上主宅區,這部分是整個莊園的19部分之一。這個建筑群,它座落在邙山的半腰,從對面的遠處看,它的地形像洛河岸邊的一朵蓮花;從高處看呢,它的地形又像是飲水洛河的萬年龜。就我們平時所講的“風水”上來說,又有“金龜探水”之意,大龜在古代的時候又叫鰲,據說康家在此修建住宅區也是要“獨占鰲頭”,人財兩旺的意思。另一方面,在清代的中后期,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起義不斷,居險設寨則更有實際意義。
康百萬莊園的建筑風格既有別于晉商大院、幫會文化,又不同于徽商的別墅、戲樓格局,它依“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文化選址,臨街建樓房,靠山筑窯洞,濱河設碼頭,據險壘寨墻,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筑的特點,門類齊全、布局合理、設計精巧、獨具特色,融南方之古樸幽雅與北方之粗獷厚重于一體,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體,被譽為中原藝術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