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洋
當酒吧、夜店、KTV逐漸成為都市人休閑娛樂消費的主要方式時,一股“傳統風”在鄭州悄然襲來。每到周末夜晚,一批穿著大褂的相聲演員聚集在黃河路經八路交叉口的德樂相聲社,用一段段傳統相聲把笑聲帶給觀眾。無獨有偶,堅持了5年的“一二一”喜劇坊也培養了不少“粉絲”,這些擁躉有個好聽的名字――喜鵲。
傳統藝術的回歸給市民的休閑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但以德樂相聲社、“一二一”喜劇坊為代表的河南小劇場能夠堅持多久?這仍然是壓在他們心中的一塊石頭。
困擾:熱鬧背后有隱憂
10月22日,德樂相聲社座無虛席,連兩側走廊都擠滿了熱情的觀眾。來自省內外的著名相聲演員及客串演出的著名主持人,為數百名觀眾奉上了精彩的相聲大餐。短短兩個小時,笑聲、掌聲多達100多次。
面對觀眾的熱情,德樂相聲社班主范清堂很冷靜。他說,小劇場演出還很艱難,感覺不能過于良好。“生存依然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據了解,盡管小劇場演出成本很低,但僅靠門票收入依然入不敷出。尤其是很多小劇場演出公益性較強,因此資金的匱乏成為很多小劇場難以為繼的重要原因。此外,觀眾的流失也是個問題。范清堂說:“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觀眾的流失歸咎于大眾傳媒和新興娛樂方式的沖擊,真正的內在原因還是精品太少。好戲總是有觀眾看的。”
“一二一”喜劇坊創始人陳紅旭則表示,盡管近年來小劇場在形式和數目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經典作品卻不多。“人們往往由于追求形式、追求時尚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藝術性,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警惕的危險信號。”
出路:立足原創出精品
5年來,“一二一”喜劇坊憑借《幸福秘訣》、《請您注意我》、《家家有本快樂經》等一大批原創作品開了我省“瞬間喜劇”的先河。他們在藝術中心、英協劇院、8號演播廳的演出場場爆滿,不少進不了劇場的觀眾就在網上看視頻。陳紅旭表示,這些成績并非一日之功,是經過五年的摸索、打磨才取得的。“我們要按照劇目打造品牌,以品牌帶動演員,以演員擴大影響,以影響贏得市場的思路進行發展,才能創作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藝術才有生命力。嘩眾取寵、投機取巧要不得。”
范清堂也認為,相聲必須要創新才有生命力。“一段相聲第一遍好聽,聽第二遍、第三遍誰還能笑出來?在新創作的好相聲太少的情況下,利用時下流行的語言為傳統段子注入新鮮血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打造德樂相聲社的喜視傳媒董事長付書安說:“市場培育很艱難,但再苦再難也要堅持。弘揚中原文化,豐富河南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把人們從飯桌、酒桌、麻將桌上拉回劇場欣賞傳統文化,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情。經過一個‘浪淘沙’的過程,小劇場演出必將迎來春天。”【原標題:鄭州小劇場熱鬧背后有隱憂 資金匱乏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