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二七廣場
新密古縣衙蓮池
眺望鄭東新區
鄭州商代遺址
鄭州金水河景觀——“隋河宋肆”
1953年,風華正茂的楊國權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來到鄭州,從事建筑、結構設計方面的工作。光陰荏苒,一個甲子過去了。現已82歲高齡的楊國權對鄭州這個工作生活了60年的城市有了深切的感情。他想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感謝這座城市,抒發自己的熱愛。于是,楊國權用半年多的時間前往鄭州各地的名勝古跡進行寫生,完成了《鄭州名勝古跡旅游景點寫生詩畫集》。不久前,記者在楊國權先生的家里見到了樣書。
詩情畫意的理科專家
自1953年分配到鄭州市以來,40多年來,楊國權主持、負責、參與了近百項工程設計,鄭州二七紀念塔、鄭州黃和平大廈、鄭州嵩山飯店主樓、 鄭州解放路百貨大樓、登封少林演武廳……一座座鄭州人耳熟能詳的建筑都有他的功勞。
楊國權主持和參與設計的項目,榮獲各種技術獎勵30多項。他主持并親自參與的35層鄭州黃和平大廈,1989年被評為鄭州十佳建筑,作為超高層建筑,在土質天然地基上采用箱形基礎屬國內首創,且效果良好,居國內領先地位,獲1990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省建設廳科技進步一等獎。他主管制定結構方案的少林寺武術館,1989年被評為鄭州十佳建筑,獲河南省優秀設計一等獎、建設部優秀設計二等獎。他 負責塔身結構設計的鄭州二七紀念塔,獲1984年河南省優秀設計獎,1989年被評為鄭州十佳建筑。
鑒于他的這些貢獻,1984年任鄭州市建筑設計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除擅長結構設計專業外,楊國權對建筑學頗有研究。曾積極參加住宅建筑方案競賽,并獲10次國家、省、市各種優秀方案獎勵。
更讓人稱奇的是,他的《中國風景名勝旅游景點寫生詩畫集》,采用設計的筆法繪就實景,可謂是自然和現實的生動寫照,再經過藝術的創作,使自然美、現實美得到進一步提煉與升華,給予人們更高層次美的享受。
與錢學森的一段交往
楊國權是較早研究山水城市的城建專家,尤其任設計院總工程師后,對系統管理、全面質量管理有深入研究。1991年,他與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互寄論文,并通過信函研討系統論、山水城市等方面的問題。他的《因素辯證分析圖法——一種全面質量管理基礎性的新方法》一文,寄給錢老后,錢老對他的學術成果表示關注,回信稱:“您的‘因素辯證分析圖法’與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研究有聯系,我們在發展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要吸取您的意見。”并寄兩篇文章給楊國權,共同探討。
楊國權對錢學森教授關注“山水城市”與“科學技術中的方法論”,作了深刻的理解與認同,又于1996年給錢老寫信交談,并結合個人工作崗位,從哲學的高度論述領導藝術,專門寫了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總工程的領導藝術》,寄給錢老,期求教誨。錢老在一周內就給他回信,稱:“您對‘山水城市’的論述很好,我同意。只有一點補充:山水城市還要充分引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也是高技術城市。”
提起當年的這段佳話,楊國權感慨地說:“一直要去拜訪錢先生,最終也未能如愿。錢先生提攜后輩、謙虛謹慎的態度讓我一生難忘,也一直激勵著我見賢思齊。”
1個技人+0.1個藝人+0.01個哲人
“一個人的知識結構要合理,才能生活得充實和幸福。”楊國權邊說邊在紙上畫出了知識結構的金字塔,“文化底蘊是基礎,專業特長是主體,藝術素養添神韻,哲學思維塑靈魂。”
關于哲學思維,楊國權有許多經典的語言見諸報端。“人既要自以為是,也需要自以為非。自以為是較易,而自以為非甚難。”“某些小事要看大——進一步想;某些大事要看小——退一步想。”這些充滿哲學思維的話語,是那么的耐人尋味。其著作《中國風景名勝旅游景點寫生詩畫集》以及《建筑、結構、詩畫、哲理》等書都有相關的語句。
“鄭州是一座豐彩厚重、外華內實的城市。涵古今、擁山河、兼文武、廣門類、通天下,五美集一市,全國罕見。”楊國權說鄭州有許多好地方,有眾人皆知的少林寺、嵩陽書院,也有不被大眾熟知的“愛情河”。
“《詩經》中‘鄭風’里對溱水、洧水畔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的生動描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這個地方就在鄭州的新密。游溱洧,憶詩經,能不思緒萬千流連忘返嗎?所以我作詩云:溱洧流淌靜,《詩經》傳風情;鄭州多寶地,文化富底蘊。”
“新密雙洎河,是詩經河,也是一條愛情河,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欣賞它,熱愛它。也希望當地政府能給予合理開發,打造另一張屬于鄭州的名片,那一定是一張浪漫美麗充滿詩意的名片。”
楊國權說,新密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那就是新密古縣衙。建于隋朝,距今近1400年的新密古縣衙可謂是百聞不如一見,多重院落,規模宏大,特別是衙內監獄,一直沿用至2002年,真乃世界奇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入口即置蓮池,所以我作詩:縣衙置蓮池,隱寓重廉恥;古今鐵則同,民心不可欺。”
記者翻看目錄,除了二七廣場、商代遺址、城隍廟等市區內景觀,更讓人嘆服的是作者以小見大的情思。比如“黃帝手植皂角樹”。楊國權說,自己是江蘇人,童年在南方故鄉生活時,曾用過皂角洗滌衣物,見到此樹遂引發美好回憶。難怪他說自己是“1個技人+0.1個藝人+0.01個哲人”。
“我在鄭州生活了整整六十載,親歷了鄭州的巨變。詩畫鄭州,既是對鄭州過去歲月的深情回顧,更是對鄭州未來發展的衷心期待。祝愿鄭州越來越美好!人民越來越幸福!”(蘇瑜 張翼飛)(原標題:耄耋老人繪出鄭州六十載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