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地攤市場可追溯至百年前的鬼市,因為在夜間至次日清晨交易而得名。說起“鬼市”還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當時國運衰落,許多達官顯貴家道中落,便偷拿了家中的古玩站街變賣。畢竟這是件有失身份的事,只能選在凌晨三四點打著燈籠在一片空地兒上進行交易。逛“鬼市”的人也或提著燈籠,或打著火石,光亮幽幽,照著來往人影飄忽不定;更有奸商乘著黑暗賣一些見不得人的贗品,買與賣全在黑暗中進行。“鬼市”上既有從民間收購得來,也有通過盜墓、偷盜等非法途徑得來的物件,因為都有著不可言說的秘密,大多只能賤價出售。因此‘鬼市出好貨’的傳聞也就傳開了。因此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撿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近年來的地攤市場其實已不再具備如此的歷史條件。而今天的古玩地攤承載更多的則是一種文化和逛地攤的樂趣。
討價還價,你來我往。這在各地古玩地攤市場都能經常看到的情景。尤其每到周末,來自省、市、區的古玩經營者、收藏愛好者都會來到古玩地攤市場,或趕場,或交易,蔚然成風。地攤上很多東西,都是帶有歷史的沉淀,地攤交易則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地攤不僅能把很多具有文化收藏價值的東西保存下來,也是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它保存著市民的文化記憶,反映了一座城市古玩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陣地,更是向旅游者展示本土文化的平臺。在古玩地攤市場,各個地區各種風格的古玩藝術品交融碰撞,大江南北的貨商交換信息切磋技藝。寒來暑往,地攤市場從未間斷。賣家擺攤待客,買家慧眼識寶,南腔北調、你來我往,談古論今,其樂融融。這里不僅是藏品交流的中心,也是古玩藝術品展示的窗口,更是文化溝通的大平臺。
逛地攤,逛得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休閑,也是一種慧眼識珠的學問。地攤市場所具有的隨意觸摸、親身體驗、交流探討以及講價還價的民間交易方式,使很多的文物收藏愛好者輕松入行。在各地的古玩城,都有專門的古玩地攤市場,少則十幾個攤位,多則上千個攤位。這些地攤攤位有的陳列著各種各樣龐雜的舊貨,如古韻豐厚,精致典雅的老珠子、老飾品、老繡片、老花板、金屬器、鼻煙壺等雜項藏品;也有改革開放前使用的舊茶具、舊餐具、酒具等家藏日用品;有的則擺放著各種老報紙、老期刊、文檔資料等文雜物件;還有一些則出售高古瓷、仿名人書畫等物美價廉的高仿物件以及一些飽含舊時記憶的留聲機、唱片、香煙盒等舊貨。價格不高,種類齊全。在這成千上萬的物件中,還真藏有不少寶貝,能不能撿到漏,全看個人眼力了。就算不奔著“撿漏”而去,來此豐富一下眼界,或跟志同道合的朋友扯扯閑篇兒,也不失為是一種生活情趣。
地攤作為古來有之的市場,不僅營造了一種特殊的城市文化,豐富了城市生活;也是市民和游客淘寶貝、練眼力、長見識的好去處。每逢周六周日的上午,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商城路與英協路的唐人街文化廣場就會迎來一撥又一撥淘寶和收藏交流的古玩愛好者。
唐人街文化廣場“地攤淘寶”活動中,商戶帶來的藏品種類繁多,匯集了玉石、書畫、木件、銀器、陶瓷、郵票、錢幣、文房雜件等現下熱門交易需要種類,也有一些現代裝飾用的工藝品,可謂是種類齊全。不僅為本地懂古玩的愛好者提供一個鑒賞交流的平臺,也為來自全省各地的古玩商戶們提供貨源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