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豫劇團前身是1949年8月,由民間藝人白化、彭貫一、馬清喜等人為首在密縣組建的群樂劇團,演出于鄭州市各劇場及附近地區。隨后有車寶玉、華翰磊等著名演員進團成為主要演員,使劇團聲譽大增。1955年7月20日被命名為鄭州市豫劇團,首任團長白化。1964年,鄭州市青年豫劇團并入,改稱鄭州市豫劇一團;1969年鄭州市二團并入,恢復鄭坩市豫劇團稱謂。
五十年代初期,劇團主要演出劇目有《三拂袖》、《滌恥血》、《牡丹亭》等,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所演劇目《女中魁》獲劇本、音樂、舞美三等獎,華翰磊獲演員一等獎。五十年代后期,鄭州市豫劇團逐漸顯示了擅演小生、小旦戲的藝術特點,并形成了以華翰磊、車寶玉、夏瑞珍為主的演出陣容。
1961年演出的《寶蓮燈》以唱、做、舞、打并重吸引了觀眾,在湖南邵陽一地就連演四十八場,為劇團的保留劇目。1964年,劇團排演的現代戲《在兩條戰線上》,參加了河南省現代戲調演,然后攜此劇赴上海、南京、南昌、徐州等地巡回演出,1966年此劇累計演出四百余場,成為當時影響較大的現代戲劇目。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劇團多演出移植的“樣板戲”,1971年演出的《紅燈記》,在傳統豫劇唱腔音樂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改革,不少唱段在群眾中廣為流行,曾于1974年、1975年兩次作為河南省代表團的節目赴京參加移植樣板戲的匯報演出。1977年,劇團參加了鄭州市人民政府慰問團赴新疆對石油工人和新疆牧區群眾進行了慰問演出。1979年,由趙小毛、荊喜蓮、馬蘭、劉伯珍、郭應先、王希玲演出的《假婿乘龍》上演后深受群眾歡迎,由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河南電視臺分別錄音、錄像播放,至1982年累計演出五百二十三場。1982年1月13日至3月14日,劇團以常香玉為藝術顧問,赴京演出了現代劇目《柳河灣》和傳統劇目《秦雪梅》、《大祭樁》、《花木蘭》、《假婿乘龍》等,受到北京各界人士和觀眾的好評。《假婿乘龍》一劇,北京電視臺進行了實況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劇錄音,中國唱片社灌制了唱片。
70年代末,王希玲、郭應先、虎美玲、劉伯玲、趙小毛等已成為劇團藝術骨干。多年來,劇團除在河南各地演出外,還曾赴河北、陜西、北京、天津、湖北、湖南等二十一個省、市、自治區巡回演出。1991年,該團被文化部評為“出人、出戲、走正路”先進單位。